2月19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深圳人民从情感深处对这位世纪伟人抒发出无尽的怀念;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深圳的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一、邓小平理论是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南 邓小平同志是经济特区的伟大缔造者。18年前,为了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深圳肩负起历史的重托,迈向了新的纪元。 邓小平同志生前一直关心经济特区的建设,每当经济特区发展到最关键的时刻,他都亲临特区指导,解决了经济特区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最关键的问题。经济特区创建初期,有人认为“特区是靠剥削内地富起来的”。于是海内外,甚至党内都出现了一种怀疑和否定经济特区的倾向。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珠海视察,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把经济特区看成是改革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要求“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严重挫折,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又引起了一场经济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在这一关键时刻,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不顾88岁高龄再次亲临深圳等地视察,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和基本经验,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并就计划与市场、“左”与右、社会主义本质、检验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和坚持“两手抓”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要求经济特区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特区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关心、支持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在全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江泽民同志曾多次亲临深圳视察,并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郑重提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并且对经济特区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要求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全面发挥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对内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鼓励经济特区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都要走在全国前列。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鼓励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一系列论述已成为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是在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前进的。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建立;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深圳的发展。 二、深圳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深圳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闯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大胆创新。 可以说,深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敢闯敢干的改革史,改革是深圳发展的主旋律。深圳经济特区从一建立,就坚持以市场为取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前进的步伐。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深圳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宏观调节新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试验,已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大体系。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体系;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支柱的市场体系;社会共济与个人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监督体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国民经济核算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面向全社会的经济管理调控体系;适应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法规体系。这十大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深圳已经初步形成,这是邓小平理论在深圳改革实践中所结出的丰硕果实。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深圳还在政治体制,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创造了条件。 邓小平同志明确要求经济特区要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十多年来,深圳注重引进外资与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发展国际经贸关系,实施“三点一线”战略,既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又不断加大向内地的投资开发,扩散技术,有效地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联系起来,为实现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较好地发挥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深圳已由建立特区前的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1979年,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96亿元;到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30亿元,工业总产值12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4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44亿元,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