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乃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新世纪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缅怀这位世纪伟人的光辉业绩,我们对邓小平理论感到更加亲切;展望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对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一个时代的实践必然呼唤、创造能够指导这个时代实践的伟大理论。一个时代的人民也只认同和选择具有时代特征、能够指导和推动实践的理论。一种理论也只有为最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能够更直接、更彻底地转化为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并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追忆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革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这两大理论成果也都是被实践证明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正确理论。 1956年完成对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所有制改造以后,我国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缺乏清醒的理性认识,或者说,由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理论上准备不足,致使20余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许许多多曲折。 邓小平同志受命于十年浩劫后党和国家危难之际,无私无畏地领导了全国的拨乱反正工作。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的基础上,在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从而使中国进入建设有自己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伴随着这一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涵的邓小平理论。由于有了这面旗帜引导,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在克服和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住一切考验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一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反复思考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事实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近20年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对当今时代特征的准确判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把握,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正确选择,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建树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已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所证实。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二、邓小平理论是深圳18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行动指南 深圳18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努力拼搏的结果。深圳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成功,是深圳人民将邓小平理论与经济特区实际有机结合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一)坚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要发展经济。1984年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深圳,明确提出特区经济的发展要“搞快一点”,过几年上一个台阶,为深圳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十多年来,深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深圳在建立特区前,只是个边陲小县,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96亿元。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0亿元,工业总产值12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450亿美元,实 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44亿元,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18年来,深圳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交通、通讯、金融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深圳海港吞吐量跃居内地城市第二位,空港居第四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先进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和比较现代化的农业组成的现代经济体系。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保持了与经济的同步发展。深圳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深圳速度”,而且创造了“深圳效益”,国际友人把深圳称为“一夜城”、“中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