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是“一代”导演,是“新生代”的导演,这种命名即便是在最普通的影迷那里,也是一种常识。自从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1994)、章明的《巫山云雨》(1996)、贾樟柯的《小武》(1997)、宁浩的《疯狂的石头》(2006)等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导演创作的影片集中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第六代”或者“新生代”导演这样的称谓就成了研究者、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称呼这一个艺术家群体的非常方便的名字。而且,人们也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大多数导演都曾经是独立电影人;他们在创作之初所拍摄的故事,往往都更关注时代巨变背景下的个人经验,相对而言,他们对个人经验书写得多,对时代巨变评论得少;比起他们的前辈创作者对于英雄人物的书写和对宏大历史的兴趣,这一代人更关注青春的苦闷,更喜欢晦涩的风格……随着第六代导演创作持续发展,以这一代导演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较少能够找到对这一代导演与中国当代美术,特别是与人物肖像画之间关联性的研究;也尚未有学术成果能够说明:由于与当代美术的人物肖像画之间的密切关联,第六代电影导演得以在艺术观念上,获得成为“一代”电影新人的理由。而说明这一点,正是本文的写作目标。 电影与美术的关系,最直接地体现在“电影美术”这一行业的从业者及其创作成果当中。在中国电影一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代电影美术师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风格的构建,贡献了丰富的创作成果和理论积淀。韩尚义、池宁、霍廷霄等电影美术领域的艺术家,以及周登富、宫林、巫鸿等电影美术或者美术领域的学者,他们的论著都为我们了解电影与美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认知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术史与电影发展史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已被揭示清楚。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绘画和电影的风景呈现之间的关系上;也有研究者或者创作者注意到中国不少当代电影导演有美术学习或担任电影美术师的经历,这些经历使得他们在进行导演创作时,更能够关注到电影美术与影片的整体呈现之间的关系。②但这些论述和研究都关注于电影美术和电影的一般关系,而很少专门涉及中国电影与当代艺术层面上的人物肖像画之间的关系。③本文将考察当代艺术史上的人物肖像画和第六代导演创作之间的关系,以期说明: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人物肖像画的成就,有可能构成了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重要美学依据,进而确立了他们的具有代际意义的风格特征。 一、不同代际电影导演与美术史有不同方式的关联 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可以比较清晰地在中国电影中辨认出其与人物肖像画的亲缘关系。 20世纪80年代,在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和陈凯歌的《黄土地》中,我们可以在高加林父亲高玉厚、翠巧爹的形象塑造上,看到罗中立作品《父亲》的影子;在吴天明导演的《老井》中,剧中人物围坐桌前吃土豆的场面,带有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绘画的影子。④罗中立的《父亲》,尽管表现的是中国农民的形象,但使用油画这一艺术介质,并对农民形象进行了革新性处理,体现出新时期中国文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潮流之间的密切关系。此时的中国电影与肖像画,在审美旨趣上大都可归入经典现实主义艺术的领域,其主导美学原则是“壮美”与“崇高”,指向一种对具有领导力的“英雄式”的人物形象的召唤,同时又包含现代化转型时期对这种古老审美理想的反思和犹疑。 这种对“崇高”和“壮美”的追求,也能在吴天明电影和长安画派之间的关系中得到印证。比如,《人生》中的高加林在和刘巧珍确定恋爱关系后,曾一度穿上陕北庄稼汉的衣服,站在黄土高坡上远望,壮美的山川尽收眼底,其画意与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作于1959年的《转战陕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⑤ 但是,这种审美旨趣在第六代导演那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在电影中塑造的“形象群体”是颓废的、内省式的和抒情的。为厘清第六代导演在艺术观念上的代际特征与中国当代美术中的人物肖像画之间的关联,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人物肖像画为第六代导演的银幕形象塑造提供了美学依据?不同导演是如何受到不同当代艺术家的人物肖像画的不同向度的影响的?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创作之间,是如何互相激发、共同发展,形成一条持续不断的互动的历史线索的?也就是说,第六代导演和中国人物肖像画的关系,其渐进性是怎样的? 第六代电影人普遍都有学画的经历。他们与同时代的先锋画家之间也保持了非常密切的交往。以下我们将根据不同艺术家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探讨当代美术和电影之间的关联。 二、画家刘小东与电影导演王小帅、张元以及贾樟柯的合作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当代画家之一,刘小东对于电影创作一直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就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期间,他便已结识王小帅、路学长等人。他既是一名画家,也同样深爱电影,并曾有过想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的念头。⑥他曾深度参与了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不仅以演员的身份参演多部第六代电影,⑦也有过以美术指导的身份介入电影创作的经历。回顾刘小东的创作,他有不少画作都与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直接对应,比如1995年的油画作品《儿子》呼应张元的同名电影;2000年创作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帅同年拍摄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创作于2005年的油画《温床NO.1》是与电影《三峡好人》和纪录片《东》相互呼应的主题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