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22)0022-0038-09 一、问题提出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适应性程度关乎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2022年1月,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2022中国职业教育行业报告》指出:“2020年底我国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技能型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在我国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严重不足,技能型社会的建设现状与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密切关注职业教育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应产业、企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职业教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热议话题。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2022年4月《职业教育法》修订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职业教育法》中特别强调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再一次体现了加快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新时期发展格局下,何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些成为亟待回答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学界关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新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性研究,其中包括以证书制度、职教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1][2]二是关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国际化研究。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应包括“本土化”和“国际化”两方面的层级联动,加强对外交流,丰富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3]三是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关系研究。分别从职业教育质量领域[4]、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5]、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6]等方面,基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聚焦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匹配性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情况。四是关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在机理研究。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本身兼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它的适应性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7]此外,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提升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推动当前经济和社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8]总的来看,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富于社会性的。[9] 综上所述,学界虽然普遍认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的观点,但较少关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政府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方面的系统性互动机理更是较少谈及。因此,本研究借助三螺旋理论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政府、企业产业以及学生等方面进行多维度互动机理分析,以期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学理基础。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对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皆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即通过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与现代社会、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多方良好互动关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啻需要内在机理来解释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还需要用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研究来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以及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和个人发展问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在机理 美国学者享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运用三螺旋理论提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承担独特的作用和角色,交叉影响,形成相互交叠又各自独立的一种新范式,实现知识的转型和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10]因此,借用享利·埃茨科维兹的三螺旋理论分析职业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廓清“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剖析职业教育发展、运行的内在机理,丰富新时期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构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社会协同配合、相互适应的技能生态系统。 (一)廓清“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的内在关系 享利·埃茨科维兹的三螺旋理论中强调“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大要素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缺一不可。那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需要“职业院校—企业—政府”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影响,促进三个“螺旋”的不断上升。因此,厘清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政府为职业院校、企业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政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产业发展的“定位器”,政府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需要对区域社会经济、产业企业、职业学校等的发展情况较为了解,在此基础上对职业院校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的发展政策进行评估规划,引导职业院校、产业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走向,从而确保企业产业、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职业院校以及企业产业的发展也能有效促进政策的不断更新和出台,及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可靠支持,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内部良性循环。第二,职业院校承担着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知识生产和知识创造的责任。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发展依据政府制定的有关发展政策作为指导,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完成知识生产,建立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办学与职业教育地方性、行业性两大特点相关。[11]职业院校根据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产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岗位设置情况,对自身学校的发展进行专业建设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知识生产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符合社会、产业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讲,区域经济社会重点支柱产业对劳动力的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也就是常说的供给侧改革,这将为职业院校的招生、培养提供借鉴。第三,企业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实现与政府和职业院校的多维互动。企业发展同样需要以政府政策指导为前提,并在此过程中对企业和产业所在的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进行。同时,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通过产教融合联系在一起,产业的结构、企业的用人需求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的未来走向,产业和企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专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同时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场地、资金等元素支持职业院校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