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粤语电影在经过产业复苏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至6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成就了香港电影史上传统粤语电影最为辉煌的十年。这一时期粤语片的出品数量远远大于国语片,大多数为现实题材的时装文艺片。这些影片中较多改编自当时香港广播电台“丽的呼声”的长篇连播“天空小说”和广播剧,还有一些改编自“三毫子小说”。①这几种文艺形式因粤语文化特色的凸显,在当时的港澳及新马地区都拥有大量拥趸,根据它们改编而成的粤语时装片更能吸引观众。这些作品,依然延续着50年代中期之前香港粤语片中教化、启蒙以及关注草根阶层的传统。在日渐现代化的香港社会中,这些影片也注入了现代化的新内涵。 对传统的赓续 赓续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香港粤语电影的传统主题,是十年辉煌时期香港现实题材粤语时装片的显著特色。香港粤语有声片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初,曾经引领香港电影的勃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粤语电影,在古装题材作品中确立了表现中国世俗文化的传统;在现实题材作品中确立了以传统善恶标准来教化民众、颂扬穷人守望相助、嘲讽富人为富不仁以及表现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主题,在形式上均呈现出类型多样的特色。20世纪40年代后期,因本地及新马市场的渴求,香港粤语电影遭遇了野蛮生长时期,题材的光怪陆离、制作的粗制滥造使其很快进入了式微状态。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联影业公司、中联影业公司等粤语制片公司的成立,扭转了香港粤语电影的颓势,制作精良、人文气息浓厚的现实题材粤语电影渐成主导,也铸成了香港粤语电影另一传统主题——启发民智的反封建、反旧礼教、反迷信精神。这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中形成的启蒙意识一直贯穿在50年代中期之前的香港粤语片中,更是集中地体现在50年代前半期“中联”的《家》(1953)等影片之中。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华侨影片公司、光艺影片公司等新兴粤语电影企业相继建立,形成粤语电影产业的新格局,香港粤语电影的创作也进入新时期。其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成为主导,并呈现出两个面向:一方面以新兴的“光艺”公司出品的影片为代表,努力求变、求新以适应新一代观众的诉求;另一方面,以“新联”“中联”等传统粤语制片公司的出品为代表,赓续香港粤语电影的传统主题,借助其传统优势吸引更多的粤语观众。而对启蒙思想的延续,是这种赓续的首要体现。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的香港现实题材粤语片中,表现启蒙意识的传统主题在较多作品中显现。较为著名的文本有改编自曹禺同名话剧的影片《雷雨》(1957)。该片以20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中感时忧世的精神获得了较强的现实性,又较好地掌控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表达了反对旧礼教的主题。而改编自郑慧同名小说的影片《紫薇园的秋天》(1958)以5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集中描写因争取婚姻自由而引发的新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在日渐崩溃的封建大家庭中处处渗透的腐朽味道,紧扣反封建大家长制度的主题。还有改编自巴金小说《憩园》的《人伦》(1959),亦展示封建大家庭没落的主题,表现出香港粤语影人始终没有放弃启蒙观众的理想。 启蒙之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的香港现实题材粤语片中,赓续传统主题还表现为对社会的不平现象、贫富悬殊、人性贪婪自私的丑恶进行批判,并鼓励大众互相帮助、勇敢面对艰苦的生活。在较多的作品中,富人都被描写得吝啬、贪得无厌、势利、自私,此外还好色、敛财、好出风头,甚至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而一心追求金钱的享受者便被视为道德背叛者,往往为钱去出卖自己甚至亲人,“他们认为奉承有钱人是致富的不二法门,后来更将社会的罪恶,简单地归咎于是‘有钱人’制造出来的”②。影片一般都有善恶终报的昭示。如《钱》(1959)通过一袋赃款,写出了社会上人性的贪婪,不论年龄、地位身份,见到不义之财便失去理智。影片以此来批评社会上贪财的不良风气,并以恶有恶报来提醒观众切勿过度贪婪。《毒手》(1960)亦是充满了控诉和批判,表现作为平民的琴师吸毒是误入歧途,能及时悬崖勒马、改过自新;富家子则意志力薄弱、自甘堕落,是批评的对象,富商更是为富不仁、利欲熏心。《香港屋檐下》(1964)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的天理循环报应做结局:占人财产者,结果也被人占去财产。这类影片还以此表达出贫苦穷人面对困难则要守望相助,决不能追随有钱人的主题。其他影片,如《路》(1959)和《海》(1963),虽表现抗战背景下逃难的主题,但却对现实香港社会具有教化意义:“于是日本军人的角色,可以看成是香港当时社会的不同问题,香港居民的困苦生活,就如逃难的一群人在觅路而逃一般,团结努力则共同有生机,不团结则香港无生机。”③《十号风球》(1959)亦是守望相助主题的代表之作,影片表现同住在天台木屋的十几户人家,饱受飓风袭击和高利贷者逼债之苦。青年女工秀珍因无力偿还葬父借款面临卖身的厄运,最后大家凑足了欠款,打跑了歹徒,勇敢地面对飓风的来临。影片对同一阶层内人物之间的亲情与友情的表现十分感人。 这一时期粤语时装文艺片的传统主题还表现为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呈现,父慈子孝等传统主题一再在影片中显现。如《火窟幽兰》(1961)表现一个出狱的父亲暗中保护儿女,后因救儿女再度入狱;《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则向观众展现了一幅更加凄惨而感人的伦理亲情:孩子们为给母亲买药而上街乞讨,被母亲误解而责骂,父亲不堪忍受生活的重压而决定自杀,可当他看到妻子和儿女后,打消了自杀念头;《人海孤鸿》(1960)则表现一个孤儿院院长几经周折后发现自己一直在帮助的问题少年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最后父子团圆,并协助警方破获了盗窃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