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近10%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奇迹,其中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功不可没。然而,近年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加剧了全球各国经济的长期停滞态势,外部需求的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依靠内需保持我国经济稳步前进成为首选。而与对外开放相比,对内开放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比如我国国内存在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地方保护是对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的破坏,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依靠掌握的关键资源和政策决策权,扭曲了要素资源的配置路径,对于优化国内营商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辩证统一等战略举措,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成为制约我国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堵点。 危机中孕育新机,变局中开创新局。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该文件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为何选择此时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何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影响? 基于此,本文将分别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意义、制度渊源以及经济影响进行系统的文献资料梳理和深入的理论逻辑分析,以期回答上述问题。特别地,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目前却正深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空有大市场的外壳而无法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济优势,本文将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更为具体地分析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意义和经济影响。本研究的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分析框架 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们党和国家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后做出的长期战略部署,呼应我国的经济战略调整和产业创新升级,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全球环境下,市场或者说市场需求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是我国可以依靠的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1]。其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变量。 (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抵御外部不确定性的稳定剂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动荡,我国必须建立起防风屏障,以自身的确定性抵抗外界的不确定性,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稳定剂。 改革开放早期,我国以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成功切入全球贸易分工领域,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匮乏的资金及技术要素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需求精准匹配,以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为主要依托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得到贯彻执行。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更加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高。此后虽然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不断升级[2],但依然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3]。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开始重塑格局,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业链未能继续维持扩张的趋势,有些方面甚至出现倒退[4]。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也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普遍意识到制造业空心化的危险性,逐步引导资本、技术等要素回迁和转移。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褪去,劳动力要素优势不再,而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借此契机积极承接国际产业。随着资金和技术要素的积累,我国日益强烈的技术升级诉求与发达国家对于技术要素的垄断封锁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突出矛盾。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崛起的中国经济令世界忌惮,对外贸易摩擦升级,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贸易秩序的“排他性”特征日益突显,传统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完善的配套能力。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高质量的内循环无疑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源泉。可见,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外循环动能弱化、内循环潜力巨大的局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是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一方面,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强化内核,可以抑制外部风险的负向传导,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增大话语权,重塑大国竞争优势。 (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