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72X(2022)04-0011-07 校企合作办学与工学结合教学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建设与路径选择上已被广泛认可与推行[1]。2020年由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计划提出要打造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企业,建设示范性职教集团与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凸显了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强调利用企业资源发挥高职院校教育知识传授优势共同构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平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方案的核心要点。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仅是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更关涉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在应然状态下,课程设置能够将企业与高职院校各自优势与资源整合,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无缝衔接,共同完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因而,探讨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也是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入合作的前提,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之困 (一)历史之镜:从生产中心到技能中心 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期秉持以文化课与劳动生产为中心的理念。1952年《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明确提出了中等技术学校应包括普通课、技术课以及实验与实习等课程设置。1955年颁发的《关于发布中等技术学校课程设计规程的指示》进一步提出了技工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涉及文化课、技术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课,并规定了各科的时间分配,要求生产实习教学时间与文化、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各占一半。1958年“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催发了全国各地筹建厂办技校之风,这一阶段课程设置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普通课程、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整体上文化课与专业课占比各一半[2]。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技工教育与技术教育遵循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同时,伴随着全国上下扫除文盲运动,无论是技工学院还是厂办技校,对新老员工的文化课要求提上日程,学生一般一半的时间在工厂进行生产活动,一半的时间参加文化课学习。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式课程体系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反映一个时期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3],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寄希望于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懂专业技术的人才。在198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提出“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奠基了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发展中的中心位置。从1978年至20世纪末,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于解放初有较大的改变,这一阶段课程设置一方面调整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比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工科为4∶6、文科为5∶5,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对专业技术知识的课程安排,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产实习方面也有所减弱。而后随着全国各省推行普通高中转为职业学校试点的进行,以普教为模本的职业教育学科式课程设置广为盛行[4]。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国对技能人才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产生了影响,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日渐突出。首先,从20世纪末开始,德国“双元制”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广为流行,全国共设置了6个先行试点将“双元制”模式融合进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而后,北美的CBE课程模式、MES课程模式以及BTEC课程在我国不同城市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都进行了实验[5]。其次,针对以往重理论轻操作的人才培养偏态,职业教育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构建结合实际生产的课程设置,推行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最后,近年来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逐渐凸显出企业在其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开始强调各专业领域的企业与行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建设过程[6]。总体上,这一时期经历了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趋势,到强调实践操作的职业教育课程构建。但受到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深远的影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走向重实践、重技能以及连接企业的过程中依然处于模糊状态。 (二)现实困境:技能的重要性与课程设置体系的抵牾 新时期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飙升催发了产业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7],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工作岗位也开始依赖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技能人才。但现实是目前还未出现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一致的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传统设置反映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现象,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体系呼之欲出。 首先,难以对接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最直接的检验效果是学生能否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无疑,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突破的第一个关键点是与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吻合度,其一是在专业知识上的匹配,其二是技能操作水平符合企业的预期。而目前根据对企业相关人员的访谈资料获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往往不能够满足企业的专业要求,比如对某个电梯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访谈反映出的情况是: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企业方认为高职院校传授的专业知识比较陈旧,不能适应及时更新的电子信息化知识,导致学生进企业实习不能直接辅助师傅。企业的策略是指派师傅去高职院校上课,并开发新的教材。这种企业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象凸显出当下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脱节。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倒逼现象”并不是偶然,学科知识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日新月异的技术变迁对企业的市场激励效应非常明显,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自我的技能与专业知识体系。由此,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如何把握好企业的“变”与高职院校的“不变”,如何将企业的及时性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如何化解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被“倒逼”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都是当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首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