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滑稽大王”,大多数中国观众都会首先想到查理·卓别林,大概没有哪位外国影星像他一样在中国家喻户晓,受到几代电影观众的持续喜爱了。卓别林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报刊上是在1915年9月14日,当日上海的《新闻报》刊登了一则放映广告,称共和活动影戏院将上映九部滑稽影片,其中第一部就是“哑波林”的《射猎》。①这里的“哑波林”就是卓别林较早的中文译名之一,而《射猎》是他早期拍摄的众多滑稽短片之一。卓别林早期拍摄的滑稽短片脱胎于马戏里的丑角表演,情节简单,动作夸张,以搞笑为目的,因此,卓别林留给中国观众最早、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形象是“滑稽大王”。此后,随着卓别林电影创作和中国社会语境的变化,他在“滑稽大王”之外,又被赋予更为复杂的多副面孔。这些面孔相互错叠,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显影方式,构成了卓别林及其电影在中国的百年接受史,同时也为探讨跨文化接受史相关议题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滑稽大王”:早期电影批评中的卓别林 进入1920年代以后,卓别林在上海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关于卓别林在当时中国电影界的影响力,可以从以下事例窥见一二。1921年,中国第一本现代电影杂志《影戏杂志》创刊,这本杂志一共出版了三期,其中前两期都有关于卓别林的大幅报道:第1期刊载了卓别林的整版照片和介绍,第2期用近十页篇幅介绍了卓别林的四部影片。1922年10月,成立不久的明星影片公司推出两部滑稽电影,其中一部就是《滑稽大王游沪记》,主人公“滑稽大王”就是卓别林,由上海新世界杂技团的英国侨民李却·倍尔扮演。②也就是说,在卓别林1936年实际到访中国前十几年,中国电影人就已经通过想象在银幕上将他“迎进”上海了。 在电影界之外,卓别林也有广泛的知名度。鲁迅曾在日记中两次留下观看卓别林电影的记录:一次在1929年7月25日,另一次在1932年1月10日。③1933年,年轻的翻译家傅雷在事业困顿之际自费翻译出版了《夏洛外传》,这部传记的传主是一个虚构人物“夏洛”,也就是卓别林早期电影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主人公夏尔洛。关于翻译这部传记的动机,傅雷在“卷首语”中写道:“夏洛既曾予我以真切的感动,一定亦会予人以同样的感动;夏洛曾使卓别麟致富,一定也会替我挣几个钱。”④从傅雷略带自嘲的夫子自道中可以看出,他选择翻译《夏洛外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迎合当时上海的流行文化市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蹭热点”,借卓别林电影的知名度来为自己的翻译事业打开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卓别林的电影当时在上海已经广为人熟知和喜爱了。 在早期中国影评中,卓别林电影最为常见的标签是“滑稽”,他本人也经常被称为“滑稽大王”。早在1919年,周瘦鹃在介绍卓别林时就写道:“以滑稽名者,首推卓别麟。”⑤1931年,中国报刊上曝出卓别林即将来到中国的消息,相关宣传报道也将卓别林称为“滑稽大王”。⑥不过,卓别林这次环球旅行两次经过上海都未登岸停留,让中国影迷空欢喜一场。直到1936年3月9日,卓别林才第一次短暂访问上海,这成为当时上海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在游轮靠岸以后,大批中外记者蜂拥而上,“打破最近上海新闻记者出勤采访的数量记录”。⑦在上海停留期间,卓别林在梅兰芳陪同下观看了京剧名家马连良的演出,上海《时代》杂志刊登了他和马连良的大幅合照,并配以文字说明:“卓别林初到上海,处处是给我们滑稽的印象,且看他跑上新光的舞台和马连良行了个作揖的见面礼,这也算是滑稽吧!”⑧当晚,影星胡蝶也参加了接待卓别林的宴会,她发现卓别林温文尔雅,与银幕上的形象很不相符,颇感意外地说:“卓别林先生,我原以为您一定是很滑稽有趣的。”⑨可以说,“滑稽大王”是卓别林留给中国观众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一副面孔,即便后来他被赋予了更多面孔,这一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卓别林之所以被贴上“滑稽大王”的标签,一方面是因为早期电影受制于默片、短片等客观条件,更适宜表现情节简单、动作夸张的滑稽题材,滑稽片是电影业最早量产的类型片之一。1921年《影戏杂志》第二期曾发文介绍:“六七年前,在美国地方,许多从事影片事业的人想,欢喜看滑稽片的人一多,一定会有许多滑稽片的创造者会产生出来,于是摄成了许许多多滑稽片,虽影戏院里日夜赶着映演,也足足地好映演好几个月。”⑩卓别林早期的电影正是在这样的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中生产出来的,由于他在拍电影之前就积累了丰富的滑稽表演经验,所以他的滑稽片在当时迅速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当时上海的文化消费市场对滑稽类娱乐消遣的强烈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上海滑稽戏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在上海的游艺场、堂会、影院、剧场等场所活跃着大批滑稽艺人,到了三四十年代,滑稽演出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滑稽名家和剧目。与此同时,上海市民对滑稽电影也特别欢迎,据统计,1923年2月25日于《申报》刊登广告的九家影院共上映22部电影,其中国外滑稽电影就有14部之多;“从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至30年代初期,中国人拍摄的滑稽影片有40余部(多为短片)”。(11)由此观之,滑稽影片在上海拥有巨大的市场,很多广告和影评给卓别林贴上“滑稽大王”的标签,其实也是一种营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