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关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些争议主要包括如下几点:首先,1905年由任景丰主导的、在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存在吗?这个拍摄时间确实吗?有关记载有无疏漏之处?所有这些疑问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第一部电影究竟是不是《定军山》?本文论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书商处购得一张收藏,藏品(图1)为一张关于放映《定军山》的广告,从纸张的质地和印刷方法来看,是符合当时的纸质和印刷的技术的,这无疑将引起学界极大的兴趣。本文将就这张宣传广告中的内容和细节进行分析,结合关于这部影片的种种讨论,试图厘清围绕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身上的种种迷雾,从中也可以发现它与“海派京剧”发展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 《定军山》戏单以及“新舞台”考 众所周知,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认为,1905年秋,北京大栅栏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为中国摄制的第一部电影。①近些年来,不断有学者质疑这部电影是否存在,例如黄德泉研究员在《戏曲电影〈定军山〉之由来与演变》一文中(以下简称“黄文”),提出“误传说”,至今也无人拿出有力的证据来否定黄德泉的研究。具体而言,“黄文”就如下几点提出质疑。首先,作者援引了一些记录、口述等史料,认为这些证据不足以充分证明这部影片曾经拍摄过。其次,质疑具体的拍摄时间是否是1905年。最后,“以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谭鑫培黄忠扮相’是戏装照,而非电影剧照”②。本文将在随后的论述中逐一探讨并回答他的问题,从而提出中国确实拍摄了《定军山》这部影片,试图部分地解决其他相关问题,以推动中国电影创作起源说。 非常值得珍视的是,这张《定军山》戏单向今天的研究者传递了关于这部影片的一些重要信息。首先,本文论者认为,这是一张“新舞台”在开幕前内部暖场放映时的宣传戏单,其功用就是给前来的观众交代活动的时间、地点、节目等必要信息。就像今天去观看一场话剧、一出京剧时在表演前厅所获得的这次演出的节目单,或者是介绍性的说明书。细看这张说明单上所列:“商办新舞台”“光绪戊申年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今天日夜开映”“莅沪第一次电影杰作《定军山》”;其次,为了加强宣传,也附带说明,除了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的放映外,还有“兼演最新美国影戏·中外齐备·应有尽有”等字样;最后,戏单下方还详细地列出了一天之内放映的常规时间是:下午“日戏·第一次·三点钟”“第二次·五点半”“夜戏·第三次·九点一刻”。从这些信息上看,可以得到如下判断: 其一,放映时,电影《定军山》是存在的,并已经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电影,这在当时已经得到公认。 其二,当时上海“新舞台”在放映《定军山》的同时,还与一些美国的影片同时放映。这次非常明确的、有记载的电影放映活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1908年新舞台的改良建设也拥有了简单的电影放映设备。
图1 《定军山》放映广告(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收藏家张伟收藏) 其三,从戏单的排版来看,这次放映还是以《定军山》为主,其他影片起衬托作用。显然,国族自豪感与大众娱乐的需求在这里得到相当微妙的结合。 那么,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这部影片是因何放映,为什么在“新舞台”放映?“新舞台”与中国戏曲及其后与中国电影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考证。 据考证,上海的戏剧舞台有过几次形态的更迭:开埠前,上海城镇的演剧及其场所多为“传统的戏曲戏台,这类戏台多数处于城隍庙、天后宫、豫园、张园以及各类行业会馆之中,演出杂剧、弋阳腔、昆山腔和本地的花鼓戏(申曲)等为主”③。在上海开埠以后,也与之前相似,没有什么大的改观。1853年,上海都市雏形建立后,因昆曲戏班衰落,徽班南来,京班兴起,上海逐渐成为海派京剧的重镇。此时的上海演剧场所还是以传统戏台、酒馆、昆曲戏园为主;1890年以后,上海向都市转型,受西人演剧和日本新剧影响,上海京剧开始改良,“文明戏”的诞生与发展最终促成了话剧艺术形式在舞台上的定型,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话剧发生碰撞,也直接促成了改良京式茶园、西式剧场和仿建新式剧场为主的舞台形态。“新舞台”的诞生就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而出现的。 据论者查阅,大部分关于“新舞台”诞生的记载认为1908年出现的“新舞台”就是上海第一个华人新建的西式仿欧和仿日的改良剧场。历史上有明确且丰富的关于1908年夏月珊兄弟和潘月樵在南市小东门外、十六铺老太平码头附近建造“新舞台”的报道。“那新舞台的布景,完全出于张聿光手笔,后来似乎熊松泉,也继着画布景了,台是活动的,所以大转舞台,常常在广告上大事吹擂。”④作为民国建立前后第一家主要上演中国传统京剧的新式剧场,新舞台带动了整个上海舞台式剧场的兴旺。而新舞台中的“潘夏诸子”,即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兄弟。京剧名家毛韵珂等则是“新舞台”的核心管理人员。这里也就是后来郑正秋流连往返、大肆书写“丽丽所戏言”的观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