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诞生于现代科技高歌猛进的历史背景下,以其对科技价值的反映和反思而不断发展。“思想性”则是我国现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范畴。早在1949年,周扬就在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中提出:“为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而奋斗。”①美学家王朝闻肯定任何作品都是有思想的,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是十分尊重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并以它作为教育人民的创作内容,并且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表现的一种思想。”②作为评价标准,“思想性”不仅被应用于文艺评论,而且被用来衡量学术论著、新闻写作和教学实践。在评价科幻电影时,“思想性”这个标准尤为重要。科幻电影不只是艺术意义上的作品,还牵涉到以科幻创意为龙头的相关产业链。因此,运用思想性标准对科幻电影加以评价,并非如表面上看来的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在复杂传播情境中进行的互动。对此可以引入笔者所提出的传播原理,从三个层面、九个要素进行多维考察。 一、科幻电影评价的社会层面 “评价”作为动词是指对客体的价值进行衡量、评定的活动,作为名词是指上述活动所得出的结论。这里所说的“客体”包括人、物、事三大类,评价由此可以区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即社会层面、产品层面和运营层面。科幻电影评价的社会层面聚焦于人。就此而言,思想性标准由作为主体的人所运用,适用于作为对象的人,由作为中介的人充当联系纽带。在我国,科幻电影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因此,其评价所运用的思想性标准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一)主体:由族类、群体、个人等运用思想性标准 在发生学的意义上,“思想”作为动词是指思维活动,作为名词是指通过上述活动对客观存在加以反映所产生的结果,与本能相对而言。因此,“思想性”表现了人类将自身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特性(第一重含义)。人类是聚群而居的,“思想”因此打上了群体的烙印,随着群体的分分合合而演变,不论作为名词或动词都是如此。在国家诞生、人民作为主体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条件下,“思想性”便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相联系(第二重含义)。因此,有这样的观点:“电影应是时代思想的表现,国家精神的反映,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③在科学的视野中,“思想”又是人的大脑所特有的功能,作为个人心理过程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就此而言,“思想性”是个人所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第三重含义)。 上述分析表明:若将“思想性”视为文艺评价标准的话,必须考虑思想在主体的意义上包含由族类、群体与个人等构成的多个层面。例如,王昱卉以美国文化中的普世主义为参照系透视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所执导的《阿凡达》(Avatar,2009)等影片,指出:“普世主义思想作为‘自由、民主、公平’等的代名词,包含了人道、公平、尊重等内容。在这一思想的西方本土化的过程中,‘上帝选民论’和‘天定命运论’成为了普世主义的重要内容。”④受其影响,卡梅隆在《阿凡达》中表达了与虚构的潘多拉(Pandora)星球相应的伊娃(Eywa,土著人的上帝或大母神)救世论、伊娃选民论和众生平等观。所谓“普世主义”在伦理的意义上是指所有人都适用的观念(特别是价值观),看起来属于族类层面的范畴。不过,如果注意到“普世主义”早期是指帝国应当平等地对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民族,其后才是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所流行的自由、民主、公平等观念,那么不难发现它实际上属于群体层面的范畴,作为深层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对客观世界的看法。至于卡梅隆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普世主义构思、执导的科幻电影的具体情节,实际上是将它从群体层面的范畴转变为个人层面的范畴。就此说来,思想性可以理解为民族精神、群体倾向与个人诉求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幻作家的书写中,人物塑造的立足点往往不只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而是对一个族群、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命运走向的思考。潘海天因此认为:“科幻小说天然具有一种跨越国别的状态。”⑤科幻电影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与之相应的,科幻电影的评论者固然往往作为个人开展评论活动,但所发表的观点并非完全基于个人喜好,而是代表了他们对所从属的各个层次的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认同。 在历史上,普世主义是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对外扩张而流行的,作为战胜被殖民者的精神武器而发挥作用,旨在摧毁对方的民族意识和抵抗心理。西方殖民者一度拥有比较先进的科技、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较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态,因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其思想(包括通过其科幻电影所表述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不过,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不同于西方普世主义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观念。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⑥这些范畴是我们评价科幻电影思想性的重要尺度。
电影《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概念图(图片来源:时光网) (二)对象:就导演、编剧、演员等运用思想性标准 在社会层面,科幻电影是由主创人员通过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完成制作任务的。因此,在科幻电影的社会层面运用思想性标准进行评价,不能不关注相关团队各类工作人员的具体定位。科幻电影制作团队可能包含制片、策划、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剪辑、音乐、化妆、场记、道具、剧务、服装、动作指导、灯光布景、后期配音等多种人员,担负上述职责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因此,原则上可以运用思想性标准去分析他们各自的表现。 导演被视为电影的灵魂。不论“作者电影”的类型定位,还是以导演为中心的制度构建,都以上述观念为前提。因此,在应用思想性标准评价科幻电影时,导演顺理成章地成为焦点。例如,丁蓓、张人元撰文分析了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的女性主义思想在“终结者”(The Terminator)系列电影中的体现,指出这些作品“通过对女性存在境遇的刻画,赋予女性独立的话语权和自我觉醒争取自由发展的使命,倡导女性加强与男性和社会的沟通,进而从男权主义中突围获得女性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⑦。 除导演之外,电影团队的其他成员也可能在思想性的意义上受到关注,“编剧首当其冲应该具有世界新格局下的开阔视野,要具备文化人的思想,知识分子的智慧,社会的良知,同时要有市场眼光,这样才能写出好剧本”⑧;“表演要求有思想性”⑨,思想性被认为是“演员创作的灵魂”⑩。为此,必须着重挖掘和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在实行制片人中心制的团队中,制片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行和行为价值取向将影响甚至决定影片的质量。如果注意到电影团队又可能从属于制片企业或范围更大的传媒集团,那么思想性标准的适用范围就更宽了(牵涉到这些社会组织通过电影立项、审查等活动所体现出的思想倾向)。不过,除非知情者发表意见,一般的评论家只能从整体上把握电影团队通过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倾向,难以对其中具体人员的差异性加以区分,也无法揭示其所属企业或集团所发挥的具体影响(常见的做法是笼统地归因于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