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22)6-0025-09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产教融合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组织形态、组织机制及组织形式,产业学院已在众多高等院校甚至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得以建立,且其中的一些已由主要行使人才培养功能的关系体,逐渐发展成为多功能的集合体。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校企合作设立产业学院”。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具体提出要“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这里的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显现的主要应是产业学院的社会生态框架和公共治理格局,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体系结构为基础和支撑。那么,现行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结构的适应性如何,也即能否作为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的基础框架并支撑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实现,是否应该和可能形成更优的内部治理体系结构,怎样优化产业学院的内部治理体系结构,无疑对当今产业学院的治理探索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一、问题缘起:现行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结构及其适应性 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结构是否需要优化,以形成更有效率更为合理的要素和时空关系框架,取决于现行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结构的状况,特别是对于产业学院功能发挥和产教融合目标要求的适应性。因而,分析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结构的优化,可以从现行产业学院的内部治理体系结构及其适应性开始。 (一)产业学院的治理实践及内部治理体系结构类型 作为由学校发起或主导,校、政、企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兼具专业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科研及技术开发、产业及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的组织体,我国产业学院兴起于21世纪初期。比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在2006年创建了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镇政府或企业于2011年及以后相继建立了沙溪服装学院、小榄学院、南区电梯学院、红木家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等产业学院。由于其拥有学校、企业(集团)、研究机构或政府等多元主体合作的元素,因而都被称为“产学研结合型学院”[2]。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产业学院已经出现过“集成式、连锁式与多点集成式三种实现形式”[3],“资源共享型、共同发展型和产业引领型三种发展形态”[4],以及所谓的二级学院或者参照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企业中的企业大学或企业学院,或者具备二级法人资格的办学组织体。在治理实践上,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治理模式、治理机制,形成了多样化的治理形态,或者多种具体的产业学院治理方式。 概括起来,现行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主要有教学点式治理(等同于学校治理或校内治理)、企业治理、混合治理、治理机制主要有行政机制、市场机制、企业机制、联合机制、治理形态主要有校政企行多元共治形态、校企融合治理形态、学校为主政企社关键点参与治理形态、学校治理形态(含二级学院治理形态)、企业联合治理形态等。正如大学中的四种治理模式与外部多种机制相互作用于大学内部的组织层面、财政层面、人事层面、学术层面、问责层面五个具体领域进而形成了四种具体的大学治理形态[5],现行产业学院及其内部具体领域也是在相应的治理模式与外部机制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几种具体的实操型治理形态。主要包括:教学(实训)机构治理形态(以学校主体、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为管理体制),校企共治形态(双理事长制双主任制[6]、联合办学体制[7]、校企交互渗透[8]),以及企企联合治理形态[9],等等。其中,因具体制度安排不同,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内部治理体系结构。实际上,内部治理体系结构即治理形态中的功能体系、组织框架、权力结构、运行系统等。比如,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就是企业针对决策及传导、控制和激励、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等的运行,而对各组织机构及成员的层级关系、平行关系、附属关系、利益关系等作出的安排,涉及内部组织机构的设计、权力责任的配置及运行,因而通常被称为企业制度的基石。 目前,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结构主要有三个类型:一是“学校(含二级学院)+董事会”的内主外辅结构。在以学校为主、政企社关键点参与的治理形态中,采用的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即董(理)事会及其内设的相关委员会、院长及其院班子和下设的相关办公室,实践中往往变成学校治理中的科层制框架+理事会点缀。二是董(理)事会全线贯通内外兼顾结构。在校政企行多元共治形态中,采用的是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监督部门或机构,即董(理)事会、管理层和监督部门;或者是校企融合治理形态中的(董)理事会及其管理和运行体系架构;抑或是校企(行)融合治理形态中的多点交互兼职的科层制或绩效制框架,即企业行业全程深度进入学校式产业学院管理、产业学院或学校全程深度进入(协助)企业管理。三是单一主体或同类属性组织全程治理结构。在企业联合治理形态中,采用的企业制运行框架,即总经理、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等管理层次,并设置相应的市场部、技术部、研发部等部门;在学校治理形态中,纯粹由学校或二级学院负责全程治理的产业学院的内部治理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