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72X(2022)03-0032-09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长期以来,乡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支持,特别是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部署以来,依托教育体制转变农村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本优势已被置于举国事业发展的优先位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指出,“依托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机构,面向‘三农’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技术支持,为脱贫致富提供持续动力”。2021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鼓励“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法律文本的形式界定了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合法性。但从现实上来看,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仍面临着供给总量不足、资源倾斜偏移、需求结构畸形等多元困局。根据全国农村住户调查显示,截止2019年底,我国乡村个体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仅为1.9%①,教育水平上的弱势又进一步形塑农村群体在财富分配上的不利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15年后我国农村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降幅同比超过1%②。有鉴于此,要取得乡村振兴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亟需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然而从现实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推动乡村经济的效益被显著矮化。宏观层面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相脱轨,引起高职资源增量难以显著影响到经济建设的“弃真悖论”。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农村产业链在经济生产、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一整套自洽逻辑,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社会与区域产业结构互斥的痼疾,引发高职对经济建设产生负向累积效应。微观层面上,“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规制形成了高职在农村个体间吸引力偏低的客观事实。再生产理论的奠基者皮埃尔·布迪厄指出,分轨化的教育体制决定了不同类属、质量的教育资源在受教育者群体间的异质性排布。学术类教育与上层文化亲和度高,形塑受教育者优势阶层品位,技术类教育与下层文化耦合性强,固化受教育者劣势阶级壁垒。 事实上,国际先行者的经验证明,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对于补偿农村经济大有裨益[1]。高等职业教育培育的优质农村人才不仅可有效承担服务乡村农业生产的任务,对于非农业生产也带来长足的收益[2]。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赋予农村劳动力自我创业的能力,缓解了贫困的代际积累[3]。二战后日本农村的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的优质人力资本。更进一步地看,高等职业教育能在微观层面上显著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个人收益。高等职业教育兼具提升从事农业与非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收入的显著效益[4],对于以个体为生产单位和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村劳动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都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与转化[5]。同时也有学者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职能依赖于完善的产业结构,在产业比例不协调的农村地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区域经济收益微乎其微[6]。此外,持冲突理论的经济学者批判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提升的效益依赖普通教育体系的让渡,其本质上不利于农村个体增收。 综合来看,学界内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之间产生了良性的互动[7],区域高职资源的投入有益于农村经济存量上升[8],助力了农村产业升级[9]。而对于农村个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也能带来长足的收入提升[10-11]。然而,教育与经济的耦合关系类属于社会建构物,教育收益的不平等囊括了宏观的群体屏蔽与微观的个体排斥,长效的乡村振兴战略依赖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的实证考量,而现有的研究分而治之,造成研究结论偏重于解释个体或群体的教育收益,而不是基于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同时,社会调查往往不符合随机分组的原则,致使教育结果在社会群体间呈现非随机分布,模型中的遗漏变量与测量误差将导致自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进而引发模型的内生性偏误。除此之外,当下实证研究将农村劳动力视为同质性群体,忽略了不同类属高等职业教育对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各异的经济体制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构建宏观贡献率与微观回报率并行的实证模型,在纳入群体排斥与个体冲突两个维度后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经济的耦合关系。更进一步看,我们在宏观层面上分解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乡村地区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贡献率,在微观层面上描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从事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乡村人才回报率的异质性,以达致深度刻画高等职业教育与我国乡村经济的耦合关系的目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经济耦合关系的理论解释框架 教育系统沿袭微观个体选择与宏观社会规制两条路径,化人力资本优势为物质资本存量,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因变量代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体系作为社会体系下的两个子系统,拥有自洽于己却彼此交互的特征,引发高等职业教育对乡村经济之间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12]。宏观层面上,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关系主要依托“资本”为介质,呈现的双元闭环的耦合关系见图1。
图1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双元闭合机制 一方面,乡村的经济投入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充足的物质保障与经费支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具体来看,乡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属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场地提供、办学经费,同时乡村劳动力市场缓解了各科各类高等职业教育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体上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运转;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多元的技术技能人才,化乡村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本优势,反哺乡村经济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衍生出愈发完善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排布,同时,依据专业设置的侧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可划分为“农业型高职”与“非农业型高职”,两类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了振兴乡村产业的不同需求,供给优质技术技能人才补偿乡村经济发展。此外,在乡村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互动的进程中,社会资本起到了协调作用。如位处优势的乡村群体会运用社会资本为子代提供相对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以维持固有阶层结构下的再生产,同时乡村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影响亦有赖于社会资本的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