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近亲是戏曲。戏曲不仅提供了电影最早的拍摄对象,而且还提供了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形象谱系、剧作的叙事逻辑以及电影场面调度的空间关系和富于表现性的主题乐曲和音乐。我们一直在想:为什么中国人最早的电影创作将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了舞台艺术——京剧,而京剧中又选取的是清一色的武戏?其中包括谭鑫培饰演黄忠的《定军山》,武生俞菊笙和朱文英饰演的《青石山》,还有俞菊笙之子俞振庭饰演的《金钱豹》。这些京剧中的武戏支撑起了中国早期电影的一片天地。我们的前辈之所以没有像法国人那样把电影的镜头对准了市井生活,也许,就是因为电影能够吸引戏院里看戏的“看官”,将他们对戏曲舞台的观看热情转移到再现戏曲艺术的银幕上,让他们逐渐从在戏园子里看戏的观众变成电影院里通过银幕看戏的观众,进而为电影的艺术发展孕育出第一代观众。我们可以想象的是,纪录舞台戏曲的电影在戏园子里如期放映,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戏曲的观赏需求,而且也为电影的商业化生存找到了它的衣食父母。尽管历史并不是以“也许”为前提的,不过,就历史研究而言,通常就是要在不同的“也许”(猜想)之间建立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只是我们有时不知道究竟哪个“也许”才是真正的必然。 中国古代影戏的历史演进 中国艺术表演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用于祭祀的舞蹈。在中国历史的社会舞台上,随着不同王朝的轮流更迭,不同艺术的演出形式也在不断翻新。《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幢等也。”①所谓曼衍之戏,就是秦汉之际在中国产生的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民间演艺、技艺活动。它的变化、演进最终成为近代戏曲的始祖。所谓百戏就是由古代传统民间音乐、技艺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品种的统称。其中包括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魔术以及杂剧等,它们的表演活动因时而异,表演的场所也时常改变。在先秦是以宫廷为中心,到南北朝时期扩展到寺庙,宋代进一步扩展到街市瓦肆。在中国古代宫廷和民间的演艺活动种类繁多,基本上包括舞蹈、乐曲、百戏、戏弄(滑稽戏)、傀儡戏(影戏)和说唱这几大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与傀儡和傀儡戏最为接近的是皮影。傀儡与傀儡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属百戏杂技阶段的嬉弄形式,后者已进入有人物、有情节和表演的戏剧形态。还有形似傀儡而不采用真人表演者如泥偶、纸偶、戏人等。②皮影在艺术的发生学上讲可以说是影戏的近亲。 关于中国古代影戏的起源,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源于汉代。作为一种口传身授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国的影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借光显影”是其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据考汉代宫廷里有宴乐歌舞的遗风,追求享乐奢靡的生活。《西京杂记》有“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善为翘袖折腰之舞,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③的记载。那时的皇室贵族有喜好乐舞的风气。刘安《淮南鸿烈·本经训》对当时的乐舞之盛有云:“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歌舞节则禽兽跳矣……故钟鼓管箫、干戚羽旄,所以饰喜也。”④所以,中国的“百戏即是在这种歌舞之风引领下,在神州大地上兴发起来”⑤。那么,除了百戏还有没有其他艺术的形式在这种纵情声色,追求享乐的世风中诞生呢?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李夫人死后,“上思念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帐帷,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戚”⑥。文中所称的“上”就是汉武帝。李夫人是汉武帝宠臣李延年的妹妹。据《外戚列传》记载,汉武帝见到可望不可即的李夫人的影子后作诗有云:“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⑦这是国人记载利用影戏来表达对异性想象的故事。那时的影戏是指在帷帐的后面点上蜡烛,并让人站在帷帐与蜡烛之间做出各种姿势,人舞动的影子就映照在帷帐上。坐在帷帐外面的人就能够看到帷帐上人的影子在活动,这就是那时所谓的影戏。同样的故事在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讲述的也是古代的方士为汉武帝招李夫人之“魂”的故事。“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甚,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使帝他坐,自帷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⑧此书所言“张灯烛”跟《汉书》的“乃夜张灯烛”同出一辙,描述的都是以利用烛光映照于人影于帷(幕)之后,以此情景来满足汉武帝对佳人的思念、排遣心中的忧伤。在中国戏曲史学界认为这是“影戏最确切的渊源”⑨。如果以汉武帝登基的公元前141年为计,它距离电影传入中国还有两千多年的时间。 时至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也记载了影戏的故事。尽管这些书籍中对于观看影戏的具体细节描述略有差异,但是,它们却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懂得运用光影来制造一种幻象,来追忆逝去的亲人,寄托对于前人的思念,实现他们对于真情永在的想象。尽管当时的影戏之术,只是满足皇帝个人的自我幻想,但是,古代的中国人毕竟开始利用烛光、幕布、影子来寄予他们内心的愿望,表达他们对情感的期许,这种想象性的演艺活动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来看,虽然不能说是什么伟大的创举,但有趣的是,它竟然成为两千多年后一种光影艺术遥远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