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为重点,作出全面部署。为了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党中央实施了“干部驻村,精准扶贫,异地搬迁,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成效瞩目。2020年末,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球的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40多年来,7.5亿人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减贫成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也向全世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扶贫能成功?为什么中国能实现包容性发展? 纵观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减贫历史,当然可以简单地把中国减贫成就归功于经济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快速的经济增长。但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析:第一,为什么发展基础比中国好的印度,在1950年时人类发展指数(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各方面都超过中国,但目前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各方面均大幅超过印度。第二,埃塞俄比亚原来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当,而到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埃塞俄比亚的10多倍,为什么类似埃塞俄比亚的一些国家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大幅降低贫困人口。第三,目前与中国人均GDP基本相当,甚至高于中国的拉美国家,仍旧有大量绝对贫困人口存在。 从具体数字看,2018年中国人均GDP为9770美元,南非为6374美元,埃塞俄比亚为772美元,中国为南非的1.5倍,为埃塞俄比亚的12.6倍;南非人均GDP在2011年就曾经达到8000美元,1960年时人均GDP就达到443美元,是中国的5.5倍;埃塞俄比亚在1981年人均GDP还高于中国,1983年中国为225美元,埃塞俄比亚为224美元[1]。当然这些数据尚没有考虑购买力评价的因素,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以70年的尺度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笔者结合国内外实地调研与近年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来试图回答这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实现包容性发展? 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包容性发展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强调“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3]。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中国发展富强的目标,他说“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4]。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江泽民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6]胡锦涛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8]。可以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十分注意共同富裕,重视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并明确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9]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地。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可能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随着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加深而不断变革,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没有变化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2021年6月,《中国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学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经济学工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政党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具体调查结论见表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10]。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史表明,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证;也可以说正是坚持了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并一直致力于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才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