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2)02-0118-(11) DOI:10.13852/J.CNKI.JSHNU.2022.02.013 自2015年陈旭光教授提出电影“想象力消费”理念后,学界的讨论络绎不绝。特别是2019年以来,对于“想象力消费”的研讨更是形成了一波热潮。确实,作为一种紧扣中国电影当下发展实际,包蕴前瞻性、学理性和战略性的重要理论观点,对它进行全面解读和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一、若干相关重要概念之辨析 严格地说,从电影学的角度考究,“想象力消费”并非一个明晰、规范的概念,它与若干相关概念纠缠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先对它们做一些校勘和辨析。 1.想象和想象力 从心理学的方位说,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是人在大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主要对表象的东西重新加工,即对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和建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进而造就新的生态和意象。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形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和各个时段。而想象力则指的是人可以在过往认识的基础上构成没有经过的事物和形象的能力,它可以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梦笔生花。想象力是人大脑中生成图像和意义的能力,更多是为了艺术或知识的创造(消费),形成有意识的观念或心理意象的才具。 从表面看,想象和想象力好像没有多少区别,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第一,从附着上看,想象更多和个体联系在一起,一定是和个体心理过程紧密相依的;而想象力则既可以依附个体,也可以针对群体而言,是人类作为“种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种特殊思维创造能力。第二,从生成上看,想象大都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依据表象重新加工而产生新的形象,因此任何想象都会有其根底,具有现场感;而想象力更多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沉淀物,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能力,它可以依托事实本相,也可以超越具体事物,其牵涉的内容并不单单包括图像,还包括听觉、触觉、感觉、味觉等多重内容,各种情绪感受和体验都能通过想象力在大脑中再生出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余音绕梁、令人神往的境地。第三,从属性上看,想象更多是人的一种天性,一种介于感性和知性之间的功能行为,在人们判断感知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而想象力不仅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更多是和后天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它是天长地久、日积月累培养起来的一种“思想材料”,有了想象力,人类才能不断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本质,推动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跃进与发展。第四,从运作上看,想象一般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兴之所至,随物赋形,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其兴也焉,其息也忽;而想象力则常常有预定指向,可以选择和针对某一具体事物或场景,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去创造希望实现事物的“寓意之象”。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能力,具有强大的原创性能和持久力量,它能从实践提供的自然生态或形象的思维中抽身而出,创造出五彩缤纷、绝世超伦的第二自然,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综上可以说,人的想象有度,人类的想象力无穷;人的想象有径,人类的想象力超拔。在互联网流媒体时代,人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 明晰想象力与想象的差异,对于我们认识“想象力消费”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如果说为作为思维一般方式的“想象”消费,多少会显得有一些牵强,有一些泛化,而上升到体现和具有创造性价值的“想象力”消费,明确了想象力作为商品存在价值交换的属性,解释了艺术消费中叠加体验的性质,这就使它具有了合理性和说服力。它是一个电影学新生的理论和实践概念,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也是评估和推进新时代电影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新的参数。 2.想象力消费和消费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本质精神,人类对于想象的热衷和沉迷来自早年对于自然的抗争,它既是对精神自由与解放的期许,也源自对打破自身身心局限和个体束缚的渴求。文学艺术,特别是影像艺术,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出口。通过随物赋形的形象再造,超越现实,重构思维,发展和兑现人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正如费里尼说:“现实与想象,都应该是电影艺术家手边的积木,利用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搭出属于自己的璀璨世界。”①阿巴斯强调:“最理想的电影安排永远运动于现实和幻想世界之间、世界和想象之间。”②苏珊·桑塔格则会说:“电影的诞生是个奇迹,奇在现实竟能如此奇妙地瞬间再现,电影的全部就是在努力使这种神奇感永存和再生……”③由此可见,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电影艺术至关重要,对于电影想象力消费的追踪和开发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新时代电影的议事日程。 不过,在笔者看来,对电影想象力消费的研究可以并且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想象力消费”,另一个是“消费想象力”。前者主要针对观众和接受而言,属于“后置”范畴;后者主要针对创作者和生产而言,属于“前置”序列。受众在观赏过程中主要运行的是后置的想象力消费。因为,电影文本是由拼贴式的编码图式组成的,影像由片段合成各个桥段、包孕各种意义空间,需要受众在观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视觉经验和生活经历,对其进行想象性的补充,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才能在心里构造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文本,并通过购票行为这个中介,最终完成或实现想象力的消费。而对于创造者而言,在创制过程中动用的主要是前置的想象力,根据对观众的认知、对生活的理会、对时尚的估测,以及对消费的导引,预设各种各样、多彩多姿的“梦境世界”。一个创作者前置想象力的高低优劣,不仅规定了一部影像作品格局的大小,还常常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徐峥和他的囧系列电影为例:《人在囧途》横空出世,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洋溢和充满着想象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公路片的叙事模式巧妙嫁接在一起,阴差阳错的搞笑、自然美景的接驳、人物身份的迁徙、难以料想的困窘、出人意料的归宿,为千禧一代观众带来无尽的情感欢乐和精神宣泄(豆瓣评分7.8分④)。而其之后的《人在囧途之泰囧》《人在囧途之港囧》,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部不如一部(豆瓣评分分别为7.4分⑤、5.7分⑥),主要原因即在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后继乏力。及至新近的《囧妈》(豆瓣评分6.0分⑦),虽然不乏贾冰、沈腾、宋小宝等笑星的倾情演出和客串,但因为失去了类型的创造性和新鲜感,重复、粗浅、乏味,加上制作粗糙,自然也就满足不了观众想象力消费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