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22)1-0027-08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向“人才大国”,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刻不容缓。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劳动者提升技能、发展潜能的根本举措和重要途径,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技能形成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助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当转换器的角色,如果职业技能培训在社会技能形成上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技能型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挥潜在价值”[1]也将失去主要依据,职业技能培训对经济的推动力将无从实现。应用学分银行制度沟通不同渠道获得的技能培训学习成果并实现认证是提高社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技能形成”水平、迈入“技能社会”的必由途径。高技能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学习旅程,它需要投入且具风险,建立一种学业制度记录每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并通过“银行”实现积累和转换,可以使技能培训学习成果得到有效保护,鼓励受训者终身积累技能学习成果。这种制度设计是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关键,正如终身学习成果认证是终身学习政策制定与推进的关键一样[2]。学分银行的实质在于把学分理解为“学习货币”(a currency of learning)[3],并在货币积累到一定程度转换为证书,以此保证终身学习的开展。在实践中,我国目前已有区域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区域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区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4],三者之间关系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内涵有交叉且都属于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因为服务的主要对象不同而分设。本文提出的区域技能学分银行概念隶属于区域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主要面向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其功能是:连接、沟通各种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对相应的学习成果实现实质等价、累计与转换。建设区域技能学分银行,于政府而言,可以改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进而推进技能社会建设;于职业院校而言,可以有效促进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交流共享与竞争,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要素;于企业而言,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解决关键技术短缺、强化员工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与价值;于个人而言,可以确保更多的技能学习机会、职业教育选择以及更为灵活的职业技能晋级路径[5]。 一、区域技能学分银行的构建背景 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6],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速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步伐、夯实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了培训成果认定难的瓶颈。本文梳理了我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实境遇,从技能形成的角度理解终身职业技能推进的制度诉求,提出区域技能学分银行是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回应继续教育政策时代特点的需要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广泛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对于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帮助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建设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7]。 经合组织(OECD)在1973年首次使用“回流教育”(current education)概念来表达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需求,建立一种使员工从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重回学校教育系统学习的教育制度,“以回流的方式为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教育”[8]。尽管回流教育概念没有得到沿用,但对已参加工作的人实施进一步的教育和培训,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继续教育形式在全世界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是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要求。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经济需求变化而有所侧重。为了遏制社会上“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装备、轻技工”的“三重三轻”现象,我国当前的继续教育政策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培训。笔者曾基于浙江1996-2015年的相关数据,以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作为分析工具,计算了浙江省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尽管总体上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贡献,但传统学历教育年限递增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式微,非学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凸显,这些变化也印证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9]。技能是创新的重要媒介,也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靠,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外在变量而是内生变量,技能战略是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适应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协同的需要 借助三重螺旋模型可以理解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协同推进终身技能培训的现状,以及建设区域技能学分银行的潜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