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一大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陆续播出,如《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大浪淘沙》《中流击水》《光荣与梦想》《大决战》等,其中以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表现尤为突出,从开年大戏《跨过鸭绿江》到一跃成为爆款的《觉醒年代》,再到《大决战》,这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新作与之前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外交风云》等佳作一道,形成了新时代语境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高原与高峰。那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严肃作品,缘何会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缘何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令人欲罢不能?这其中有哪些需要解开的神奇密码?本文不揣浅薄姑且探之。 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审美优势 与抗战剧、谍战剧等主旋律作品相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有哪些独特的审美优势呢? 其一,是认知方面的快感。所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以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为核心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作为表现内容的,其突出的魅力是真人真事。“以真为美”是其必须遵守的美学原则,也是广大观众将其与抗战剧、谍战剧、其他主旋律影视剧相区别的所在。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主人公是真实的,主要历史事件是真实的,并且许多真实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历史事件与细节并不为广大观众所知,所以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就能够获得认知的快感。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比方说,‘这就是那个事物’。”①譬如,对《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普通历史教科书或者只字未提或者一笔带过,所以许多观众对这两位青年是比较陌生的,对陈独秀与两个儿子之间的家庭矛盾更是一无所知。而通过观赏电视剧,老百姓“认识”了陈延年与陈乔年,认识了他们所实践的工读互助社,更认识了他们在二十几岁的韶华就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壮烈人生。可见,革命先烈的真人真事是形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类型的标志,是将其与虚构类主旋律作品严格区别开来的根本所在。以真实性为灵魂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是形象化的信史,不存在与虚构类主旋律作品交叉混淆的情况,因而具有题材来源的唯一性。 其二,是情感激励的延留。从情感激励的角度看,以真实性为灵魂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要比虚构类主旋律作品的审美延留时间更久。所谓延留,是指艺术欣赏结束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我们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②“延留不仅体现为读者对作品的含英咀华及一时思想情感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读者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以及人格规范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③对于虚构类的主旋律作品,主人公虽然符合典型人物塑造的法则,但是由于人们知道他(她)不是真实人物,即便其英雄壮举能够激发起观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但这种情感激励效果往往是当下的、短暂的、缺乏审美长情的。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而言,由于以领袖人物、革命先烈等真实人物为主人公,经过合理的艺术加工,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就可以在观赏者心中持续延留,形成长久的艺术感染力。譬如,在《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去法国勤工俭学时,穿插了两兄弟几年后英勇就义的画面。两兄弟虽满身血污却目光炯炯、英气勃勃,眼神中充满着对美好新社会的热烈憧憬与坚定自信,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视觉印象,在头脑中形成了长久的审美延留。 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史学根底 (一)党史专家从创作顾问成为一线编剧 从创作角度看,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都是由专业编剧担任的,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不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首先是历史,是历史真实,而且是涉及革命领袖的重大历史真实。所以,无论制片、创作还是出品方面,都是极其小心谨慎的。拘于成见、不越雷池,逐渐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某种“潜规则”。为了不出政治性或历史学方面的错误,制片方一般也会聘请史学方面的专家作为顾问群体。但是对于非史学出身的专业编剧来说,恐怕囿于“前理解”也提不出他们认知以外的问题请教于顾问专家。“冒昧地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编剧和导演中,缺少文史兼修的大家。”④由于缺乏史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与底蕴,专业编剧从事剧本创作时往往只会遵循教科书上的常识习见。观众欣赏这类影视作品,就会感觉情节与人物过于公式化、概念化,十分不解渴。比如多年前播映的电影版《辛亥革命》(2011)和电视剧版《辛亥革命》(2011),尽管耗资巨大、众星云集,但是未能超出观众对中国革命史的一般认知,也就难以取得广泛的收视效果。而作为顾问方,史学家们是外在于剧本创作的,是有力气使不出的。 2014年,一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什么引起广泛的收视热潮?2021年,一部《觉醒年代》为什么直冲热搜成为爆款?恐怕就与党史专家出身的编剧龙平平直接相关。龙平平是出身历史专业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长期从事文献发掘研究工作,是国内顶尖级的党史研究专家。由龙平平编剧的作品为什么能让观众大呼过瘾?这在于他有着远远超出普通百姓之上的党史文化学养。如果“只是诠释教科书的概念,人云亦云,不可能写出生动故事,不可能打动观众”。⑤《觉醒年代》首度将新文化运动作为极其重要的历史内容搬上荧屏,打破了以往大凡描写建党必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铁律。《觉醒年代》将建党的时间前移至新文化运动,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建党前史”,但恐怕在编剧的眼中,它不是什么“前史”,而是建党史本身。因为正如剧中人所说的,没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直接行动,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觉醒年代》用影像手段细致而深刻地诠释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在关系,是只有身为党史专家的一线编剧才能实现的影视表现内容的突破。此外,史学专家不仅史学功底深厚,作为一线编剧,更显示出了超凡的敬业精神。以龙平平为例,他在创作《觉醒年代》剧本的过程中,七易其稿,前后花费了六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