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前史:反思“后假定性”美学、“超验”直感与“想象力缺失” 近年来,《捉妖记》《美人鱼》《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等科幻、奇幻类电影,讲述具有中国特色的虚幻化故事,营造颇具冲击力的视听奇观,表达颇引共鸣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消费需求,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赢”。因此,“科幻元年”的呼声渐起,“科幻十条”文件出台,电影的“想象力”问题渐成热点。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也逐渐成型并受到理论界关注。这一切,应该说均绝非偶然。 在中国电影史上,科幻电影不够发达。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霹雳贝贝》《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等作品,21世纪也出现了《长江七号》《机器侠》《美人鱼》等带有科幻元素的影片,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一直未能成型。这些影片远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与消费需求,而且想象力拘谨,幻想性不强,科幻世界观设定比较幼稚,往往离现实不远,更不会“架空”,遑论画面、声效等工业水准方面的震撼。 但科幻片之外的其他虚构类、非现实影像电影却一直比较强劲地发展。香港导演“北上”之后,长期居于边缘地位的奇幻魔幻电影更有了较大的发展。此类电影往往在一个架空的拟态世界中进行夸张的想象和虚构,展示一个具有超验想象色彩的夸张拟态世界或将其与历史想象世界穿插并置。比如,徐克“狄仁杰”系列呈现的唐代首都洛阳的“地下城”,“倩女幽魂”系列中与现实交杂的“鬼世界”,“西游”系列中的妖仙狐媚世界,“捉妖记”系列中“妖族”安居乐业、隐姓埋名的“妖村”,《美人鱼》中充满香港市井气息的海底美人鱼家族,等等。其中,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颇为引人注目。徐克的想象力可谓“天马行空”:“个中造型、细节、桥段、奇门遁甲、怪力乱神、天马行空而匪夷所思——他在电影中的非写实性、超现实性的观念和实践对内地电影人的冲击力不可谓不小”,甚至曾经让笔者期待“一个中国电影的玄幻大片时代的来临”。① 在此背景下,在多年电影工业升级、受众新变、媒介环境发展的“多元决定”之下,偶然见之于必然,《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之后,虽然《上海堡垒》遭遇惨败,但也有《疯狂的外星人》《超时空同居》《被光抓走的人》等影片的“绿叶簇拥”,科幻电影一时颇为繁荣。《疯狂外星人》视觉场面虽不及《流浪地球》,但颇为接现实地气。影片以一种嬉笑怒骂的黑色幽默喜剧风格映射社会现实,既具有宁浩的“作者”风格,也呈现了浓厚的民间气息和生活原色。《超时空同居》《被光抓走的人》等“软科幻”电影作为小成本电影制作也颇为成功。 一个我们所期待的想象力消费时代,也许正在来临? 当然,与经典文学艺术的想象力美学不同,互联网时期电影的想象力表达和想象力消费有新的特点。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进行知识再生产,以创新学术话语方式和体系,进而追求创新学科体系,有效地阐释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近年来,笔者一直关注中国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反思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与科幻电影的萎顿现象,探析玄幻、魔幻类和影游融合类电影的发展,思考“后假定美学”和影游融合新美学,呼唤中国电影想象力消费时代的到来。想象力消费电影正以其富有成效的电影生产实践,表征了年轻观众对超现实“拟像”环境的依赖与想象力消费的巨大需求。 早在2006年,笔者针对“一种强化影视艺术假定性美学特征并且强劲地冲击颠覆原先艺术恪守的所谓‘真实性’原则的假定性美学正在崛起”的现象,辨析了与戏剧美学密切相关的“假定性”美学,指出一个更加凸显“假定性”,超越现实,远离“真实性”,具有明显后现代大众文化性、青年文化性的“后假定美学”的“崛起”。这种“后假定性”美学显然对于不拘泥于“真实性”而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具有前导性意义。就当时而言,“许多影片还出现了一些假定性、虚拟性极强的艺术形象,如《花眼》(2002)中那两个绝对来自西方,长着翅膀,来无影去无踪,遥遥冷峻地注释凡人的神秘天使;《像鸡毛一样飞》(2002)中那个仿佛生活在另一个远离现实的纯情世界的色盲姑娘;《恋爱中的宝贝》(2004)中那个中国电影中鲜见的‘爱的精灵’的假定性形象”。② 随后,笔者注意到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受众的新变,并对照美国电影中想象力的发达(科幻、魔幻和高智商心理电影的发达),提出并反思中国电影想象力的缺失,③呼吁重视青少年受众主体的想象力消费诉求,认为“随着市场受众主体和生产主体的不断年轻化,想象力充沛的科幻电影、‘高智商’的惊悚电影、心理恐怖电影,都应该崛起,而且也必然会崛起”。④ 对此类电影现象的关注,亦使笔者形成“经验/超验”二元对立的思想:“经验”关注当下,遵循现实主义美学精神,“超验”关注的是彼岸世界、想象的世界、理想的世界。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缺憾是——“许多有形无形的规范约束了中国电影对超验世界的兴趣,造成了中国电影想象力的严重缺失,科幻、悬疑、惊悚、心理等题材或类型影片相应不发达”。⑤毋庸讳言,正是在超验的维度上,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是对现实主义精神非常强大的中国电影类型、美学和文化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