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站在艺术学语境下的跨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抑或是站在“返本开新”向传统文化“探胜求宝”的民族化研究角度上,对传统美学范畴与中国电影之间内在联系的探求作为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的潜流一直方兴未艾。重新观照源于传统诗画艺术的荒寒美学境界,可以发现其借由现代影像技术手段继续实现着审美上的通感。本文认为荒寒美学对中国电影视觉思维、影像观念和文化精神等方面产生了持续影响:在视觉思维上强调大环境、小人物的构图,以大景别和固定镜头为主的镜语体系着力塑造人物形象;在影像观念上使用以形写神的手段对传统审美境界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文化精神上将中国文人精神内涵与中国电影对时代问题的捕捉和叩问相结合……荒寒美学影响下的电影美学观念流脉区别于中国香港学者林年同所提出单镜头移动摄影美学,也与对废墟美学的研究不同,它更着重于探讨一种借由视觉媒介呈现的孤独悲怆的文人精神境界。 一、诗眼画境:中国传统荒寒美学的精神溯源与概念辨微 作为概念的荒寒美学在广义上“指一种古朴苍凉、寂静清雅、凄冷孤寒的美学风格”。①清人王昱认为,“位置高简,气味荒寒,运笔浑化,此画中最高品”②,即在中国传统视觉思维中位置经营需高简,而气韵应荒寒,画面整体浑然一体才能称为最高的画品。学界对荒寒美学的来源、界定及其文化内涵则莫衷一是。从字源学角度考证可知,“巟”是与“荒”同音的古字,有“水广”之意,也可喻广阔无边。《说文解字》曰“荒,芜也”,既有草木不生之意,也有田地长满野草之意。《尔雅·释天》中认为,“果不熟为荒”。可见,“荒”首先是一种宽广辽阔、空无一物的空间,也代表中国文明基因中对于田地荒芜、国破家亡的内心恐惧。《说文》中云:“寒,冻也”。在《释名·卷第一》中,“寒,捍也;捍,格也”,指与外物相抵触、固执与格格不入。从字源释义“寒”字,偏重人体对环境温度的“冷”感,而寒的另一个意思更偏重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孤独感。正如萧驰评贾岛诗时所言:“寒是贫寒之寒,亦是凄寒肃杀之寒,亦是心寒意消之寒。”③将“荒”“寒”二字合并在一起,便获得了寂寥、寒冷与辽阔的直观感受。 荒寒美学中的“荒”与“寒”二字是其中的诗眼画境。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看,“荒”是实景、实境,是人的目光所及的真实客体,而“寒”是主观感受,是源于主体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荒寒”二字结合起来便是主体与客体、物象与心象的交融之后所产生的虚境与实境相统一审美境界。“荒寒”二字作为形容词的连用,散见于传统诗画及其论著中,如“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古风》三十九首)。而荒寒美学作为概念则可追溯至北宋王安石《登宝公塔》:“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而最为人所熟知则是《秋云》:“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④至此,作为概念的荒寒美学获得了生命力。 相较于北方诗歌中原始的荒寒观念,荒寒美学的精神源头实际在南人屈原的《楚辞》之中。正如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认为“廉贞”二字可尽述屈子之性格:《渔父》中,屈原反问渔父时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精神境界,进一步接续了前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文化心灵。因此荒寒美学意境在诞生之初,便塑造了屈子与世不相容、独与贤人往来的高洁和真挚个性,并与充满了瑰丽的文化想象的辞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古典荒寒美学基本内涵。而潇湘山水中满溢家国情怀的渔翁意象在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的《江雪》中得到延续,并诞生了“江天暮雪图”作为荒寒美学画作的代表景致。 有观点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认为‘江天暮雪’意境也源于柳宗元《江雪》”。⑤而在《梦溪笔谈》原文中遍寻不到相关论述,并且持此观点者称“关于柳宗元诗歌与‘江天暮雪图’的关系,台湾学者衣若芬在其论文《潇湘文学与图绘中的柳宗元》已经极为详细地论述过”。⑥而事实上该论文仅认为“宋人绘制‘潇湘八景图’的‘江天暮雪’一景的初衷,想必与《江雪》有关”。⑦纵观全文,作者也仅意在论证《江雪》一诗所描绘的“一舟一翁一江水独钓”的寂寞境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江天暮雪”的荒寒图景的最直观视觉联想对象。因此无法简单地认为绘画中“江天暮雪”的荒寒意象直接源于柳宗元的《江雪》,而以其作为“象征屈子所开示的沅湘山水荒寒境界”⑧的代表,称其为启发画家创造该意境的思想源头之一则是可取的。
图1.电影《渔光曲》剧照 虽然中国早期电影具有以室内中近景拍摄为主的本体特征,但也存在着如《渔光曲》(蔡楚生,1934)等以外景、实景拍摄,强调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的早期影片存在。典型的塑造荒寒美学意境的电影《黄土地》(陈凯歌,1985)极简构图和固定摄影,即是对中国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民族精神的观察、叩问与反思。影片中以荒寒美学所催生的大环境、小人物的极简构图和固定不动、取浓郁色彩渐分层次的画面风格,是用影像描绘的中国电影本土民族化特色的典型画卷。《黄土地》在获得国际电影节认可,表明中国电影的荒寒美学品格是中国电影民族化审美风格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电影风格和类型整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荒寒精神和荒寒风格,同时也形塑了电影审美的荒寒境界。荒寒美学是人与环境的主客体之间统一关系的美学,是传统艺术中强调个人心灵体验宇宙化的观念产物,并以其极强的形式美感与隐喻特性受到电影作者的青睐。本文试图攫取荒寒美学境界中的历史线性思想流脉,探寻其从屈原、柳宗元、王维至今意境思想内涵的变迁,并从文化精神角度出发探寻荒寒美学与中国电影的精神向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