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1月19日 地点:中国电影资料馆710会议室 对话者:胡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一、历史视野中的中国电影理论 胡克(以下简称胡):中国电影在突飞猛进,中国的电影理论也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回顾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可以有多种角度,我想以西方电影理论发展为参照,探讨近四十多年来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成绩与不足。 中国电影理论在改革开放前与世界电影理论的差距非常大,几乎可以说是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在整体上迅速缩小了差距。 西方电影理论分为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我们中国学者要迎头赶上,需要两方面的努力。其一是学习和借鉴这些理论,其二是将其用于中国的理论与批评,初步形成比较有中国特点,并与中国社会和电影发展相适应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借改革开放之机遇,这两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 那个时候,我们首先认识到中国传统电影理论的严重不足或重大缺陷,基于此,应该加以弥补。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都是在那个时代解决的,包括开展了电影本体论的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电影是什么;电影的文学性和电影性的关系;电影和其他艺术的关系,如戏剧与电影关系等问题;关注了纪实美学,引进了巴赞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理论,呼应和推动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浪潮;增进了对于先锋电影和艺术观念的理解;强调了电影艺术形式的创新以及对于个人创作风格形成的作用,进而引进了作者论。与西方作者论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更强调代际之间的群体风格特征。 那时,我们对于商业电影和电影娱乐性的讨论是遮遮掩掩的,处于矛盾状态。在早期只是强调了电影娱乐功能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论证它,更不知道如何落实。以前缺乏商业电影观念,现在能提出来电影的娱乐性应该算是一种进步。但是,当时我们接受的是批判理论,这是西方现代理论中的核心,它从各种角度批判好莱坞商业电影。这种学术思想导致我们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既想借鉴西方商业电影,使中国商业电影生根,也对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前景抱有警惕和怀疑态度。直至新世纪后,类型电影研究使我们对商业电影的观念进行了一定的修正。至此,传统电影理论通过这些工作基本上补齐了。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电影理论阵地主要被现代电影理论占据,也是西方向世界各国推荐的主要学术理论体系。中国对现代电影理论的引进从8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一些学术研究部门邀请一些外国专家讲学,主要是美国学者,翻译出版了一些外国的学术著作。 中国学者成系统地引进了现代理论,主要有意识形态理论、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后来有一些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也被吸收了。小部分学者学以致用,出现一些学术成果,可谓立竿见影。大部分学者虽然学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却没有完全接受。西方现代理论的引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状况:难以充分适应中国国情。 这时候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方面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西方社会缺少对手,内部失去了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压力,作为左翼力量的现代电影理论失势,被称为宏大理论,受到批评和攻击,学术地位一落千丈,从而被终结。 国内是另一种情况,进入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激进变革有所放缓,现代理论失去发展条件,随之偃旗息鼓。现代理论的一些自身弱点的凸显也促进了这个过程,如学术体系庞杂、学理深奥、与中国电影实践脱节、从国外引进出现断供等。中国电影理论虽然没有西方现代理论学术的直接影响,但是在学术研究正规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使中国电影学术升级,与传统理论配套,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跟上了世界电影学术发展潮流,也具备了与世界电影学术界对话的条件。 进入新世纪,世界开始了全球化进程,中国电影需要进一步商业化,中国电影也需要走向世界,面对国际市场引进和输出。电影的全球化趋势,引导着我们再一次接受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中国的各种经验也需要理论化,从而迎来了中国电影理论的全面建设。经济体制转型成功调整了中国整体电影观念。借全球化,弥补了商业电影观念的缺失,开展了经济、技术、艺术理论的全面发展,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兴起,促进了电影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大量多方面地引进了各种电影理论和观念。虽然整体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理论格局基本与世界发展同步。 总结改革开放后四十余年经验,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促进理论进步的方法,对于世界电影理论的新发展,在紧跟和引进这些理论时,根据中国国情需要,基于我们对理论的认识进行调整和修正,形成自身特点。 在中国电影理论进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这种以引进为主要推动力的方式需要有所变更,无论引进的国外理论多么新颖,多么丰富,它们和中国社会发展并不能完全贴合,终究不能成为引导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理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必须找到一条新路,适合自己发展。 如果没有新的突破,中国电影理论很可能归于平淡和平庸。面对未来,中国电影理论应该如何发展?这是时代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