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中服务分级与劳动价值重构实证分析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指标赋值 综上所述,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是目标层,父层指标包括服务对象分级、服务内容分级和服务提供人员分级。服务对象分级有四个子层指标,即ADL、认知功能、IADL和年龄。服务内容分级包括服务内容类别和服务满意度两个子层指标。服务提供人员包括职业和职称证书等级两个子层指标。各子层指标对于父层指标的重要性、父层指标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因此,适用于运用专家打分法和AHP方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首先,专家对ADL、IADL、认知功能和年龄对于父层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打分。其次,将服务内容分类和服务满意度评估对服务内容分级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打分。再次,将职业和职称证书等级对服务提供人员分级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打分。在完成二级指标的两两对比后,最后,关于父层指标对目标层的重要性,即服务对象分级、服务内容分级和服务提供者分级对于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打分。课题组邀请到20位专家,包括9位高校教授、7位政府管理人员、4位资深养老服务从业者进行互不商量的独立打分,将20位专家的两两对比打分结果输入AHP专用软件YAAHP,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关于各子层指标的赋值,课题组和专家开展座谈会,讨论结果为:为使得最后得分介于0到1之间,需要将指标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最后赋值均控制在0到1之间。因此,对于ADL、IADL、认知功能和服务满意度评估,由于得分绝对值各不相同,进行标准化化处理的方法为评估分数除以最高分,以得到相对的标准化得分。对于年龄,由于年龄越高,自理能力越差,年龄相对于父层指标自理能力来说是一个反向指标,且百岁以上老人人数较少,一般都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故最高值取100,用1—(年龄/100)作为标准化处理方法。其他子层指标为等级或者类别指标,不是连续变量,故赋值规则为:五级等于1,四级为0.8,三级为0.6,二级为0.4,一级为0.2。根据各子层指标的权重,乘以所在的级别的标准化得分,最后得出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综合得分。如表7所示:
(二)综合得分分级及时间币换算 将服务对象的ADL、IADL、认知功能得分和年龄、服务满意度得分输入系统,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服务内容分类、职业和职称证书等级按照级别得分输入系统,则可以得出某人提供一次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的综合得分。由于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这些得分乘以各自指标的权重后,得到的综合分将处于0到1之间。经课题组和专家组商议,认为较为合理的分级标准为:五级为1,四级为[0.8,1),三级为[0.6,0.8),二级为[0.4,0.6),一级为0.4以下(不含0.4)。以综合得分等于一级为标准,判定综合得分为一级养老服务的劳动价值等于1时间币。则各级别养老服务的劳动价值依次为:二级养老服务等于2时间币,三级养老服务等于3时间币、四级养老服务等于4时间币,五级养老服务等于5时间币。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建立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越发严峻,服务人员不足的现象非常突出。互助养老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必要在全国覆盖和实行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以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最为典型。要加快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大力宣传。政府需要通过各种宣传,让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概念深入人心,激励社会各界关心和积极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 时间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在社区和街道层面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设立各种专门的职位,分别管理时间的记录和兑换、服务分级和服务质量考核的评估和管理、对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运营的监督和管理、根据服务对象的分级和需求匹配相应等级的服务人员、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等。在县(区)层面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和沟通、联系工作。在省级层面和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制度,推动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全国联网和一体化发展。 (二)构建基于AHP方法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软件系统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时间币的记录和计算。随着时代的发展,提供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的人员类别越来越多,接受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各不相同,需要的养老服务内容千差万别。因此,建立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系统非常有必要。 在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系统中,主要的因素有: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服务人员。根据专家打分法,本文得出的服务内容的权重为0.5265,服务对象的权重为0.3358,服务人员的权重为0.1377。服务对象分级的影响因素包括:ADL、IADL、认知功能和年龄。服务内容分级影响因素有服务内容分类和服务满意度两个因素。服务提供人员分级的影响因素有职业和职称证书等级。根据各分级影响因素,本文提出建立基于AHP方法的分级体系。在提供服务时核定养老服务提供人员为不同对象提供不同服务的级别,并核算成不同的时间币,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的实现能否成功依赖于开发自动的级别计算技术,建立基于AHP方法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软件系统。只需要把老年人的ADL、IADL、认知功能状况和年龄、服务内容分类、服务满意度评定结果、服务提供人员的职业和职称证书等级输入系统,在AHP方法确定权重的基础上,即可一瞬间算出具体的级别数据和所能兑换的时间币的数据。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时间币通存通兑制度 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时间币通存通兑制度。本文设想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分级,从技术上解决了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的分级和价值重构问题,能以价值的差异性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技能、不同职业的人员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在确定了时间币和养老服务兑换规则的基础上,需要确保时间币的全国流通性、存储性、转让和继承性,需要实现时间币在全国的通兑性。当前,老年人口在全国流动、老年人的家庭人员分布在不同城市和不同省份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只有时间币实现全国通存通兑、流通转让,时间币的价值和适用性将得到群众的认可,并推动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长远发展。 (四)构建和完善物联网技术下的分级匹配保障机制 构建和完善物联网技术下的分级匹配保障机制如图2所示:分级评估指标体系:
图2 养老服务分级匹配及其保障机制示意图 1.构建分级匹配机制,确保人力资源有效配置 根据AHP方法和专家打分法确立分级指标和权重后,将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人员的基本情况录入系统,即可获得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提供人员的分级数据。分级后重要的工作是设立指挥中心,通过APP对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双边匹配(17)。双边匹配机制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同级别的人员提供相应级别的服务。例如,无任何专业证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主要提供陪读、陪聊和陪同购物等初级服务,医生主要提供较为复杂的医疗服务,护士提供需要专业知识的护理服务,护工提供技能较低的清洁护理和喂药、喂水等服务。分级匹配机制能促进各种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人才的浪费。 2.构建和完善分级匹配的保障机制 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实践中,不仅需要进行分级和匹配,还需要构建实施分级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包括四个方面。 (1)完善法律保障 颁布全国范围内适用的法律法规是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颁布全国性的立法文件,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时间银行的组织架构、管理章程、技术保障、时间币的记录、换算、存储、转让和兑换机制。 (2)构建养老服务无缝对接和匹配机制 如前所述,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是实现养老服务无缝对接和匹配的前提条件。服务对象自理能力不同,所需服务内容的复杂程度和需要的服务提供人员的技能也不同;因此,不同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提供人员需要建立双边匹配机制,以实现高技能的人员提供复杂性、专业性的服务,低技能的人员提供所需技能低的服务,避免出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提供人员的错位,最终实现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 (3)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机制 在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共享机制,避免一些信息采集的重复工作。例如,对于已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地区,可以共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专业评估人员对老年人的评估等级信息,节省评估的人力物力。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应建立信息安全机制。所有采集的信息需要建立专人保管和问责制度,避免信息泄露,以免给时间银行养老服务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4)实施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派送机制 建立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分级和匹配机制时,需要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型配送中心。设计一个服务对象、服务人员共享的APP。服务人员的APP可以设置于手机中,方便他们及时查看服务需求。服务对象的APP可以设置于电视中,方便老年人操作。服务对象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出服务需求信息后,服务中心接收到服务需求信息,当即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情况派送给合适的服务人员,服务人员接收到派送指令后,按时到达老年人家中提供养老服务。这一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派送机制结合了虚拟的技术和实体的派送人员,保障了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注释: ①穆光宗:《不分年龄、人人健康:增龄视角下的健康老龄化》,《人口与发展》2018年第1期。 ②Edgar S.Cahn,1987.Timing Banking: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http://www.yesmagazine.org/new-economy/time-banking-an-idea-whose-time-has-come. ③陈云、陈钰滢:《浅析中国新型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机制》,《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第6期。 ④李水金:《浅探中国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3期。 ⑤穆光宗:《建立代际互助体系走出传统养老困境》,《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年第6期。 ⑥徐海龙:《开办时间银行是解决护理照料老人困难的有效途径》,《上海市退休职工研究会》1999年。 ⑦陈友华、施旖旎:《时间银行:缘起、问题与前景》,《人文杂志》2015年第12期。 ⑧李明、曹海军:《老龄化背景下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其对我国互助养老的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⑨陈功、杜鹏、陈谊:《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6期。 ⑩许加明:《“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思考》,《社会工作》2005年第1期。 (11)夏辛萍:《中国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第22期。 (12)王一笑:《“时间银行”养老助老模式推行的可行性研究》,《老龄科学研究》2017年第5期。 (13)马贵侠:《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4)许加明:《“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思考》,《社会工作》2005年第1期。 (15)张晨寒、李玲玉:《时间银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新探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16)杨帆、曹艳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17)曹艳春:《大数据背景下我国老年长期照护分级机制及其动态系统均衡探讨》,《社会保障研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