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王薇.中国特色地方经济运行:形成、特征与机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34(6):26-36.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并创造了“中国奇迹”。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人均GDP也达到1万美元以上。但是,与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相伴的却是中国地方经济运行差异所造成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横向区域差距的矛盾仍然突出,并且增长数量差异导致的地区发展质量差异固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总量经济的基本构成单元,地方经济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目标中具有主体能动作用,地方经济治理也成为解决宏观经济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本突破口。因此,对我国地方经济运行的形成机理作出合理的理论阐释、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客观考察,并对其未来宏观调控方向建立起有效的指导框架成为新阶段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中国特色地方经济运行的形成机理阐释 广义来讲,地方经济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地方政权为调控主体进行资源配置,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功能完备的局部经济发展单元。地方政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市场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管辖权和经济活动参与权,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在中央政府之下,我国地方行政区域主要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镇(乡)四级。由于省域经济不仅地理空间广阔、社会经济活动繁杂,并且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之外,省级政府及行政机构对本省域内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运行模式。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省级层面考察中国地方经济运行的形成机理。 地方经济运行是地方经济主体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所作出的各种决策在宏观层面的表现,是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利益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成过程中,遵循制度安排—激励机制—主体行为—增长绩效的基本逻辑。 (一)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和经济关系是地方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激励来源。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与财政制度安排决定了地方经济行为的动力[2],正如Easterly指出的,只有当经济发展中主要参与者面临正确的激励时,经济繁荣才会降临。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中央对整个国家的管理是通过地方政府来实现的。中央制定和设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愿景,并通过地方政府的努力支持、落实和执行最终实现目标,中央采取政治和财政方式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首先,中央对地方具有政治激励和约束。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本质上体现为委托—代理关系。中央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从国家整体层面及公众利益出发制定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了保证中央意志及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央任命地方官员致力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对国家目标的实现程度及辖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绩效决定了地方官员的政治前途及晋升机会。其次,中央对地方存在财政激励和约束。除了政治管理关系之外,中央与地方之间也有财政收入权力分配关系。中央对地方财产控制权力的下放与回收,能够显著改变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动力,从而引发地方政府对发展经济行为的调整,即宽松的财政权力下放更能刺激地方政府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最后,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和政治激励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交织的双向反馈作用。 (二)地方与地方的竞争关系 地方与地方的竞争关系是地方经济运行的现实基础。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财政激励一方面直接决定了地方经济增长行为;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安排也间接地促使地方之间形成排他性竞争行为,地方竞争过程会同时产生正效应和负效应[3-4]。首先,在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分权制度安排下,地方具有一定的财政权力,构成地方发展经济的动力。地方政府为了在增长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晋升机会,会进行产权改革、招商引资、优质服务等制度创新来扩大资源供给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在中央对地方的晋升制度安排下,地方会产生排他性竞争行为,通过争夺资源、地区保护、规模扩张路径维持自身经济位次,过度竞争导致产能过剩、结构扭曲、目标错位的负效应。由于中央通过区域发展绩效考核和人事管理制度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激励和约束,个体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以地区经济发展绩效衡量干部考核标准决定自身的政治及经济行为。各地方政府官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考虑纵向历史维度的绝对经济绩效,而且倾向于关注横向空间维度的相对经济绩效,政治晋升激励下的地方经济之间的竞争行为由此形成,地方之间通过争夺资源、争取优惠、争相晋升的方式形成了对经济位次的过度关注及地方经济发展非平衡格局。 二、中国特色的地方经济运行特征 由于地方经济运行受到禀赋条件、文化观念、制度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化影响,因此,地方经济运行特征也表现为多维复杂性。但是,从经济运行的基本过程来看,时间维度的增长趋势、空间维度的区域差异以及属性维度的质量变化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表现,体现了经济运行的核心特征。基于此,本文从地方经济增长趋势、地方经济发展均衡度和地方经济发展质量三个基本维度对中国地方经济的运行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一)地方经济增长趋势差异 中国地方经济增长趋势是中国特色地方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全球还是历史视野来看,中国各省市区的经济增长都非常显著(见图1)。就全国而言,1978-2019年GDP总量年均增长9%以上,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3个百分点。1978-2019年所有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均超过了8%。2019年各省份平均增速为6.45%,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增速为8.3%,增长最慢的吉林省为3.0%。在各省份的GDP总量排名中,1978年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上海、江苏、辽宁、山东、广东,排在后5位的分别是新疆、海南、青海、宁夏、西藏。2019年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排在后5位的分别是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数据表明,从横向空间维度来看,除极个别省份的经济规模位次有显著变动(如浙江、福建分别从第12、第23位上升至第4、第8位,上海、辽宁分别从第1、第3位下降至第10、第15位)以外,其他地区的相对位次并无明显改变,表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相对差异的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