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学派倡导通过影像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中国价值、传承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气派,树立以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叙事风格和中国电影本土化的叙事类型相融合的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中国电影学派理论提出三个中国电影叙事创新点——“讲好中国故事:为时代画像;讲清中国历史:为时代立传;讲明中国思想:为时代明德。”[1]上述目标是导向性的宏观理念,民族化风格和本土化叙事策略须落实到题材、人物、情节、冲突、主题等叙述层面。电影以视听语言呈现空间,电影空间容纳的具象信息以可见可感的方式为观众感知,观众组织空间信息建立空间关系而形成自我想象的故事空间。观众参与到故事空间建设并感受人物处境及其心路历程,在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中领会到叙事主题的文化意义。从空间叙事层面研究中国电影学派,意味着探究电影创作中选择、塑造、呈现何种形态的电影空间更易于形成具有中国电影品牌性的空间标志,更适合中国民族化和本土化叙事在其中自然地发生发展,更便于通过空间文化和观念呈现中国思想。 空间叙事概念最早出现于文学研究,文学空间叙事研究比较全面而成熟地研究空间在叙述中的构成、结构、功能、接受等问题。空间客观存在物以空间语法组织形成相互间的空间关系而构成某种状态的空间,空间叙事沿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方法,其基础性问题在于如何划分空间的层级结构。文学空间尚属抽象的认知语言空间,电影空间则以具象诉诸视听感官。电影空间叙事研究首先要明晰作为电影本体的空间构成方式,集中于电影空间的造型、结构、视角、维度、组接、声音等视听语言塑造研究。大卫·波德维尔提出:“电影的透视空间依据三种提示因素:镜头空间、剪辑空间和声音空间。而每种空间里包含着银幕空间与画外空间这两种形式。”[2]他从电影视听本体出发将电影镜头所能呈现的空间细分为表1内容:
从电影空间本体研究延伸到另外两个层面:叙事学意义的电影空间研究,将空间与叙事学结合的研究方法;文化意义的电影空间研究,探索电影空间的文化和美学意义。整体来说,电影空间的形式构成与内容叙述创造出电影故事空间,产生电影空间文化。电影空间的本体构成方式在全世界具有通约性——为观众营造具有带入感的空间,然而因空间生产的政治性在叙事学意义上具有相对独特性。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作为社会生产资料产生于社会实践,“空间并不是某种与意识形态和政治保持着遥远距离的科学对象;相反,它永远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3]。大卫·哈维同样认为:“每个社会形态都建构客观的空间与时间概念,以符合物质与社会再生产的需求和目的,并且根据这些概念来组织物质实践。”[4]空间既是物质生产实践的结果,也是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产物,不同社会形态生产出包含独特社会生产关系的空间。因此,电影空间被呈现出的形态具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 中国电影学派提倡的电影叙事创新旨在以影像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表现中国历史发展和时代进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国国家形象①,无疑对电影艺术具有强烈的思想导向作用。中国电影空间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生产的产物本身已蕴含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电影学派强化了电影空间的这种功能。中国电影空间不仅要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故事空间和文化空间,更要成为凸显上述导向思想的载体。 一、彰显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场所空间 人类会根据身体经验掌握的空间知识和空间技能建构社会发展所需空间,“空间获得了界定和意义,它就变成了地方”[5]68。当地方具备支持、维系人类社会行为的功能则成为场所,场所因其社会功能成为社会生产的空间产品供人们消费。电影空间首先建立在某一实在场所之上成为电影叙事中的场景,因场所及其功能具有鲜明的国家和地区特色,场所空间必然附加于人物和情节其场所内涵的社会属性;反之,电影创作中情节须发生于恰当的场所空间,使人物心理和行为获得叙事逻辑的合理性。中国电影学派的理念指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对中国国家历史与现实认知经验的场所空间,使人物历程和情节发展具备自然合理且无意识地转换成为国家意志和行为的可能性。 (一)国际性场所 国际指国与国以及不同国家公民之间,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事务,本身存在政治内涵。我们习惯使用“国际舞台”一词作为语言表述,“国际”被抽象为地方概念,“舞台”则是国家或公民施展具体行为的场所。国际舞台是国家之间交流或碰撞的场所,是向世界展现国家对外形象的空间。电影中的国际性场所空间往往成为人物展示内在和外在力量的平台,通过塑造独立、坚强、文明、和平、正义的国家公民形象得以隐喻塑造国家形象。国际性场所空间一般基于现实存在的国际交流与碰撞场合延伸而来,具体落实到与故事题材相关的境外某一特定场所如体育赛场、跨国公司、国外战场、国际法庭等。 此类场所空间能够引发观众联想一个国家处理相关或类似国际事务的实际状况,增强观众对国家形象的确认并延伸拓展认知经验,有助于综合塑造且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电影虽归属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但其叙述国际性内容却“软硬”兼顾。电影中的国际性场所空间既能彰显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如科技、贸易、军事等,如《湄公河行动》(2016)、《战狼Ⅱ》(2017)、《红海行动》(2018)等影片讲述跨国救援行动,境外毒贩、恐怖分子的聚集地成为中国军人、警察展示综合能力和守卫家国使命的战场,由此成为中国展示国家立场和当代军事实力的舞台。同时,国际性场所空间又能增强国家软实力如制度、文化、体育等的国际影响力,如《中国合伙人》(2013)中有国际仲裁性质的谈判室贯穿影片,三个人物在美国主场内据理力争过程彰显出当代中国人的坚韧决心和文化自信;再如印度的《摔跤吧!爸爸》(2016)、俄罗斯的《决杀慕尼黑》(2017)、中国的《夺冠》(2020)等体育竞技类电影,根据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影片高潮段落均在国际体育赛场空间展开,原比赛场地的视觉呈现调动观众记忆中的比赛空间。在双重空间作用下自然地将运动员个人成长与电影人物情感历程、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叙事主题重合到一起,再现国家运动员为祖国赢得荣誉的精彩场面,因之影像呈现的空间成为国家文化和形象的电影化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