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向中国的影视剧输出有着较长的历史,也经历过长期的起落沉浮。新世纪之后,随着民族记忆的觉醒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文化互动日益增强,而俄罗斯影视剧也开启了向中国的新一轮输出,且出现了诸多亮点。这种传播,对中国影视的“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20世纪苏联影视剧输入中国的历史流变 苏联/俄罗斯影视剧输入中国,起始于苏联电影在中国的放映。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上海、延安等地放映了《母亲》(1926)①、《生路》(1931)、《金山》(1931)、《夏伯阳》(1934)、《我们来自克朗斯达德》(1936)等苏联影片,这些影片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十月革命前后苏联社会的变化,特别是表现了布尔什维克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革命斗争历程;在形式层面,这些影片致力于对苏联建国历程中普通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苏联电影艺术家在电影领域的探索,也形成了以蒙太奇美学为主的苏联电影学派。这些意识形态色彩鲜明的苏联电影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其在延安的放映,加深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启示与指导,助推红色文化成为当时延安文化的主流。这些苏联电影对当时的中国左翼电影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蒙太奇美学成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所遵从的主要电影语法。自此以后,苏联电影的中国输出成为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传播的主体路径之一。 在经历1930年代的开启之后,相同的政治阵营使得苏联电影在中国的引进于1950年代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马克西姆三部曲》(1935-1939)、《列宁在十月》(1937)、《伟大的公民》(1937)、《列宁在1918》(1939)、《政府委员》(1940)、《被开垦的处女地》(1940)、《丹娘》(1944)、《伟大的转折》(1945)、《青年近卫军》(1945)、《普通一兵》(1947)、《乡村女教师》(1947)、《真正的人》(1948)等经典苏联电影输入中国,并拥有了海量的观影人次。中国观众从这些影片中全景式地领略了十月革命和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以及战争胜利后苏联人民的生活。影片中表现的十月革命、苏联红军、卫国战争等成为中国人共同分享的苏联历史,婉转悠扬的《红莓花儿开》、唯美动人的《天鹅湖》、灯火璀璨的莫斯科、雄伟壮阔的红场、深蓝深邃的贝加尔湖以及伏特加、白桦林、大黑熊等苏联/俄罗斯文化符号构成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这些苏联影片也直接导引了中国电影的创作。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苏联文艺界涌现出了“解冻”思潮,随后《第四十一》(1956)、《雁南飞》(1957)、《士兵之歌》(1959)、《一个人的遭遇》(1959)、《伊万的童年》(1962)等一批在“解冻”思潮影响下的影片也在苏联面世,并很快被输出到中国。这批影片因内容深刻、影像新颖,也在中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中国观众也看到了卫国战争中苏联普通人所遭受的身体创伤与心灵磨难,以及他们的灵魂升华,进一步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魅力。这批苏联电影尽管当时未对中国电影的创作产生多大影响,但却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助推了中国“第四代”和“第五代”新电影导演的形成,对中国电影艺术产生了较大推动。60年代后中苏关系遭遇低迷,从1962年开始中国减少了对苏联电影的引进,至1964年全面停止引进。 20世纪80年代后,处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又重新开始引进苏联电影,这一时期重温的苏维埃影片曾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电影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1)、《恋人曲》(1974)、《办公室的故事》(1977)、《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战地浪漫曲》(1983)、《两个人的车站》(1983)等优秀苏联电影被引进到中国。这些影片或对卫国战争进行新书写,或对战后苏联社会生活进行新表达,中国观众再次领略了苏联电影的艺术魅力,也进一步走近了普通苏联民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现当代俄罗斯文化。90年代之后,苏联电影的重要传承者俄罗斯电影却日趋低迷,而好莱坞电影亦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征服,中国电影也于新世纪之后开启了产业化之路,在艺术质量和观赏性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这种语境下,俄罗斯电影与中国观众的欣赏力渐行渐远,不能像以前那样在中国观众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从上述的苏联电影引进史可见,在两国电影交流中,苏联电影对中国的输出一直占据主动地位,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苏联电影处于学习状态,自新中国成立后到1962年,中国一共从前苏联引进了951部电影,观影人次超14亿。③这其中,苏联社会的价值观取向、历史巨变、卫国战争以及苏联不同年代的现实生活、历史风貌、宗教习俗、音乐和油画等艺术以及风土人情被全方位地传到中国,对中国社会和中国电影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几代中国人的族群记忆。在这种互动中,也有中国电影向苏联的传播,如从新中国成立至1962年间,苏联从中国引进了198部电影④,但在此之后,除了双方举办的电影节之外,中国电影基本上没有再进入苏联/俄罗斯的主流市场。在这种交流中,苏联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以及苏联/俄罗斯文化向中国的输入是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