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21)05-0162-08 中国电影新力量近年来被业内人士所关注。目前,这股新力量已经形成了足够的话语结构与文化张力,其最显著的代表性事项是,由国家电影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连续多年主办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伴随着这样一种新电影人和新作品不断涌现的趋势,动画电影新力量也正在崛起。与此同时,电影新力量所引发的“电影观众、电影市场、电影人、电影美学、电影语法的显而易见的改变”[1]9也进入了动画电影新力量现象中。我们同样需要以史学、美学、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对动画电影的新现象、新作品进行分析把脉。 尽管中国动画电影导演的代际不如真人电影那样明显,但是动画作品也贯穿着整个中国现代民族革命历史与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动画电影导演放入新力量导演群体中,正是基于其已经纳入电影工业的体系,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白蛇》等作品中,我们看到其所具备的共同美学特征与工业标准。如果我们把现代性作为一个具有学理涵义和阐释能力的视角,动画电影要处理的同样是那些二元对立因素——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保守与激进、感性与理性,并通过审美现代性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或者独特的艺术呈现。正如卡林奈斯库所说:“有两种彼此冲突却又相互依存的现代性——一种从社会上讲是进步的、理性的、竞争的、技术的;另一种从文化上讲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它致力于对前一种现代性的基本价值观念进行非神秘化。”[2]284因此,中国电影的审美现代性也将围绕工业化的技术理性与民族化的文化守望展开,而我们既要从整体的电影工业的现代性进程来看待动画电影,也要结合不同于科技产业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来研究电影。在动画大片时代已经到来的背景下,更要从杨宇(饺子)、田晓鹏、梁旋、赵霁等新人身上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方面,这几部动画电影呈现出的奇幻特征与超越性的想象力成为其可以匹敌真人电影的最大吸引力,从而形成动画电影的审美现代性。 一、动画导演代际传承与现代性诉求 中国动画片发展之路十分坎坷,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并行。一代代动画人用这种艺术形式呼应国家命运、反映社会变迁、表达个人情感,体现出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家相同的艺术匠心与家国情怀。早期的动画电影是与其他器具媒介的现代性体验一同进入市民生活的,并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启蒙的有效途径。在此后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中,它的特殊性又使得电影导演不得不在幼儿知识启蒙与大众文化启蒙之间寻找最大的共通点。时至今日,动画片则被纳入电影产业化的整体格局,要面对来自日本动漫、美国动漫的强力冲击,国产动漫也因此显得任重而道远,并且始终带有现代性的发展焦虑。 (一)家国意识与“中国学派” 中国早期动画创作主要是由被称为“中国动画艺术之父”的万氏兄弟完成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四人先后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独创动画片短片《大闹画室》(1926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35年),这都标志着动画电影技术的成熟。1941年又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世界动画发展史上的第四部长片《铁扇公主》,此片从内容到形式深受美国动画电影的影响,但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取材、绘制、故事上,将中国古典美学写意传统整合进现代动画技术中,形成了中国早期动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抗日民众的呼声,饱含着社会动员的政治诉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负起了中国动画创作的重任,并且创造了世界动画电影赛事的一次次辉煌,从而赢得动画“中国学派”的美誉。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总是黑的?》在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获奖;1961年,《大闹天宫》获得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些作品之所以享誉国内外,正是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韵味与意象。这个创作手法也始终伴随着寻求中国动画美学特征的创作过程,从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第一部水墨片《小蝌蚪找妈妈》、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学派将早期动画的个体行为凝聚成新的生产机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特伟,以及万氏兄弟、美术家靳夕、美术设计师张光宇等一批动画人才,他们以集体制的合作生产方式,使动画“中国学派”被世界瞩目。 (二)审美教育的商业转向 改革开放之后,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国营单位仍然是动画电影制作的主要力量,并带动了中央电视台、长影美术片厂、北京科影制片厂等电视动画片生产单位的发展。1979年的《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延续着动画“中国学派”的美誉。在创作导向上,1982年的“美术电影编导创作座谈会”提出了“不论描写的是儿童形象,还是动物形象,只要是从当前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创作并富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作品,都应当划入现实题材影片的范围”[3]10等一系列观点。“美术片要为儿童服务”的导向性话题一直影响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动画片创作。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开始被允许进入动画领域,1995年的《海尔兄弟》既是海尔集团的品牌形象片,也是以知识传播为核心、寓教于乐的科教片。在这种商业转向中,动画“中国学派”的群体出现衰落,以至于在90年代几乎无法形成有力的动画电影作品。尽管199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首部商业动画大片《宝莲灯》采用了电脑制作技术,还借鉴了好莱坞动画的某些工业化流程,但“传统的人工动画制作方式如手绘、实物(木偶、黏土、绒毛等,当然也包括中国动画特有的剪纸、折纸)造型、摆拍的定格动画很快被边缘化了”[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