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中国电影研究的发展,包括电影理论建设、电影评论和电影史学的发生、流衍与演进,既反映了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及要求,又形成了蕴含不同趋势、变动的特定历史时段中国电影研究新的定位和定性。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电影研究迅猛发展及其一切关系和形态变化的基础。70年中国电影研究的演进,与时代精神、社会环境构成了内外部的关系和对话。作为一个长时段或中时段的电影理论批评活动,中国电影研究70年形成了哪些阶段性特点、区别性标志和发展形态,70年中国电影研究有哪些重要的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寓示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未来走向与想象。 新中国成立伊始,电影理论研究在一种国家规划下呈现出满足时代社会需要的制度性特征。国家百废待兴,电影理论和评论、电影史与当时的政治、学术、组织等因素缠绕在一起,构成1949-1978年特殊时期电影学术的国家话语及研究特征。 此期,意识形态作用突出,苏联文艺全面引入,公共想象力被冻结。这种情况下,电影理论研究的内涵与主要功能较为简单,社会发展和集体书写高于个人精神,并成为一定时期里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与研究的命名,电影理论批评的总体特征及体认有着相对的稳固性序列和位置。 1949年以后的国产电影体制照搬了苏联计划经济下的电影经营与管理模式,指令性、计划性并驾齐驱,好莱坞商业娱乐模式被彻底抛弃,电影研究接受了苏联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工农兵电影”的概念被提出:“我们的电影是工农兵电影,是给工农兵看的。”①“工农兵电影”在当时流布所及,影响既深且广。此后,电影研究中先后提出或积极倡导多种理论主张,如人民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民族性、现实主义电影以及“一种合乎古典主义艺术规范的英雄主义美学”。②这些主张有的较复杂,有的稍纵即逝,但大体可以说,其时电影理论与研究意味着比常规更严格地恪守政治、时代规范和通律论的限制。 国家话语对电影理论批评的学术性构成最高法则和重要影响,然而以此解决学术问题,却让电影研究变得急功近利。从《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兵临城下》《清宫秘史》到《创业》《海霞》,都可以看到时政投射下的影子,电影必须配合各方面的任务。③与此同时,电影的理论研究与作品评论并不缺席。《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影片讲述了人的生动故事,不无知性风采。讲好一个故事,人性的挖掘,基本创作能力的多元发展等都有所体现,但放声高张宏观或结构性的解释要求,④这在现在看来确是检视过甚而失之严苛。 电影研究内含国家政治和电影的复兴话语,形成了为适应现实社会需要显现的特定的创作模式、思维方式和教育系谱。开办电影学校,将电影史建构为一种独立学科,撰写中国电影史等工作被提了出来。经过筹备,1963年2月,由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以初稿形式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前曾送中宣部审读,20世纪30年代党的电影小组的负责人夏衍和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的重要导演蔡楚生等人都支持该书的撰写与出版。《中国电影发展史》从组织到观点都代表了当时国家话语的一种共识的汇聚,备受称赞。作者之一的李少白先生后来谈及《中国电影发展史》时曾说,它所获得的编史条件绝不是现在的一个科研项目的立项资金可以比拟的。至于书中的思想、观点,大至对历史时期的看法,小至对一位人物、一部作品的评价,既不属于作为具体执笔者的邢祖文和李少白,也不属于主编程季华,乃至也不完全是夏衍个人的观点,“它是当时文艺界领导层的共识……书中体现的是当时的统治意志,而不是任何个人的意见”。⑤这部电影史著作尽管存在时代印记明显、影像文本阅读与分析不足以及资料梳理过于琐细等问题,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风伏流,书中观点反映的是其时的主导舆论,绝非研究者的个人意见。电影史写作和研究“既包含了政治对学术的介入,也包含将电影史视为有意义的方式加以建构的努力”。⑥其时,电影研究需要被视为正传,电影学术才可以获得开创性的学术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中国电影研究有了根本的变化。新时期,为思想解放鼓舞的电影实践日趋丰富,无法被一种理论或主张容纳,有的带有传承性,有的则具有当下性,努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电影史学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电影批评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10月,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以初稿形式再度公开出版,此次重印再版的目的是“征求意见,以便作进一步修改”。⑦这部历经磨难的电影史著作在新时期辅面世便产生了权威性的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反思、挑战和批判,与当年多元的理论批评形成重要呼应。同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创办不定期丛刊《电影文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电影文化》正式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刊号以期刊形式定期出版,1984年7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合并,成立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及电影研究所在国内开办的电影研究生教育一并转隶该中心,该刊改名《当代电影》继续出版。⑧《电影文化》与后来的《当代电影》以及《电影艺术》《世界电影》等一起,成为电影理论研究开放与建构的重要推手,影响日增。胡克在《中国电影理论发展概观(1949-2009)》一文中谈及这一时期传统电影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推进时,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电影自身特性,如电影学界开始讨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的文学性、电影与戏剧的关系,等等,这成为电影学科建设的重要开端;二是写实主义,当时展开的讨论涉及电影的纪实美学等本体论问题;三是作者论,结合第四代特别是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对导演个体创造、个性风格和群体及代际的研究受到关注;四是先锋电影观念,第五代导演的反传统、先锋电影作为文化的承载与叛逆者,相关论述和研究包含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电影理论批评被用于讨论电影化、电影性以及电影对现实的近亲性等理论问题,并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中国电影与社会同步的实际情况,这丰富了电影研究的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