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948/j.cnki.hgzlyj.2021.04.006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并迈进了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第一大产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新常态下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命题和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确定为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构建“十四五”时期经济和产业发展新优势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转型任重道远,产业发展还存在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只有抓住“十四五”产业发展的关键五年,在全面工业化的攻坚期、深度工业化的攻关期和产业智能化的奠基期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根基。因此,深入研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或是偏向具体行业来分析其发展质量,较少有文献直接系统研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概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梳理其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总结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从而进一步分析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与基本路径。 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测度 (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宏观层面的研究多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或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定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张军扩等,2019;金碚,2018),认为其是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相统一的过程(余泳泽和胡山,2018)。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目前学术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测度和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研究关注不够。 产业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科学定义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并评价经济体产业发展质量,是分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实现路径的前提,但学术界尚未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统一的界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的共同调整,要从传统的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的思想转向以产业发展质量提升为核心,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标准下评价产业发展水平。付晨玉等(2020)将产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延伸到产业在产生、成长和演进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小,认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柳天恩和武义青(2019)指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包含价值判断的综合性概念,其本质是对产业发展的合意性进行价值判断,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评价体系、支撑环境、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因此,本文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再只是强调产业规模和比例的合理性,而是要在以人为本和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产业结构、产业创新、产业效率、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优化与完善。 (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 现有文献对产业发展质量的测度主要可以归纳为单一指标、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和测度具体行业三种方式,不同的测度方法各有利弊。本文对现有的测度方法进行了大致的梳理。 1.单一指标 传统产业结构的数量比例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产业发展质量。杨丹等(2020)从产业结构变迁角度出发,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产业结构横向和纵向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质量。黄群慧和贺俊(2015)认为生产率能够代表产业优化升级的水平,贺晓宇和沈坤荣(2018)也肯定了全要素生产率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使用单一指标评价产业发展质量有一定的优越性,指标的选取不会受到主观性的影响且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强。但单一指标无法同时体现产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层内涵。 2.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多指标综合评价能涵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同方面,却在指标选择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系统评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献较少,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在各自的理解上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胡树华(2012)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益贡献力衡量产业发展实力和水平,构建了产业“三力”评价模型;任保平等(2017)在客观性、综合性、结构性、一致性和简明性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产业发展质量的经济学分析范式;付玉晨(2020)从产业发展结果的角度出发,基于产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层次,构建了由七个维度、二十个指标组成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