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的格局。对内方面,首先通过在农村发动改革并渐次向城市延伸,激发要素活力、调动微观主体积极性,初步建立国内循环基础;对外方面,通过依次开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四个空间层次,协调区域和城市布局来调动政府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吸引产业集聚和要素集中,进而借助成熟的国际市场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并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口导向和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显著特征。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除了逐渐开展国内市场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对外开放借力成熟国际市场、融入国际循环并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先策略。从渐次顺序与探索实践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东南沿海向东部沿海再到内陆中心城市的空间转移过程,从经济特区到全面开放的层次递进过程,从简单的装配加工、初级生产制造到装备制造、精密加工、中高端生产的产业演进过程,从分散到集中再逐渐走向均衡的区域和产业分布过程。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迅速以加工贸易为枢纽构建“全球价值双环流”体系,形成了全面对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贸易网络,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致全球经济步入下行周期、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时,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与此同时,我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开辟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面临重大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上一轮经济全球化隐含的矛盾日益凸显。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深刻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指出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月24日,习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同时,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11月,中国等15国领导人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区,超九成商品将被纳入零关税范围。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改革开放战略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延伸,与改革开放所坚持的方法论一脉相承,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全球贸易体系与中国改革开放 (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交替 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了以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为主要特点的“逆全球化”现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全球经济震荡加剧,进入深度调整期。这使得一些人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回顾历史可知,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交替出现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在工业革命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贸易网络。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和中世纪“罗马—地中海”体系也不过是农耕文明时期在有限空间范围内以货易货、互通有无的产物,这种地域性的贸易体系必然会随着主导国家的兴衰而兴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的,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17世纪西欧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关系体系;二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使得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推动西欧诸国通过“初等制成品—奴隶—粮食”为主的“大西洋三角贸易体系”完成原始积累,引发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随后又利用“制成品和机器设备”与“矿物资源和粮食”进行交换的殖民贸易进一步巩固该体系。据统计,1870-1913年世界贸易量以大约年均3.39%的速度增长,而同期世界产出的年均增长率大约是2.07%,到一战前世界出口已占全球收入的8.67%。① 然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固有缺陷在于其“地缘政治”体系具有无政府主义特征,民族国家脱下了宗教、道德的外衣,赤裸裸地追求绝对实力。与传统地域性国际体系相比,新的世界体系由原来的单一“政治(权力)结构”演变为“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结构”,对利益的追求既可限制局部化非理性暴力,也可日积月累诱发主权国家间展开更大规模的“利维坦式”对抗。②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由此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20世纪初,受限于殖民体系固有的军事强制性和封闭性,殖民地市场容量抵达天花板,既有势力范围划分不均引起了列强间政治争端。加上美德两个新兴国家以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和机械制成品冲击西欧市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终引发了席卷全球的一战、大萧条和二战,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