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21)0021-0074-05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是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重要任务,开放、跨界、合作,已经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办学有效和必要的发展路径。跨界的职业教育需要具有跨界意识和能力的职教师资,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不同视角分析职教师资培养的跨界内涵,探索实施跨界、协调、融合、联动的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路径,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职业教育教师,对实现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职教师资跨界协同培养的内涵及意义 跨界的本质是整合、是融合,它通过资源的相互搭配、交换和共享,放大了资源的应用价值;跨界也意味着创新,它打破了分类原有的概念和逻辑,甚至可以重新生成完整的独立个体。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1],职业教育以学校与企业联姻的跨界合作为其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因此必须有跨界的思考[2]。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具有跨界的本质属性,其培养理念和内涵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维视角下的深度融合,其培养过程是跨类型教育目标下各教学要素的有机衔接。 (一)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动能 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落实“融合发展”与“共建共享”的新理念,与时俱进、乘势而上,通过跨界与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3]。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职教师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必须针对技术师范的特色和规律,提升跨界的格局,围绕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突破校内外各个层面的固化界限,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一是学科之间的跨界,突破既有学科格局,让学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职教专业学科领域的跨界融合中成长为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未来教师;二是校内外各类办学主体之间的跨界,如跨校协同,普通师范大学、技术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培养职教师资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优势,应加强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跨院系协同,校内各学院之间彼此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程度,综合大学技术师范学院更应将自身深度嵌入学校办学体系之中,汲取学科养分、用好教育资源;三是科教跨界协同,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条件,提升职教师范生的科研抱负,扩大他们的研究视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 (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新内核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具有鲜明的跨界特征,它所强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跨越了职业与教育,是对跨界教育的最好诠释。当前,职业教育围绕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但职教师范生培养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的弊端,职前培养还不能真正符合职业教育跨界属性对教师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新的标准和要求,职教师资供给侧改革亟待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双核素养”,即同时拥有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而培养一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解决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无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跨界模式,还是其不同来源所呈现的跨界结构,都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的必然选择[4]。“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跨界内核来自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产业链与教育链的需求整合,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社会价值;企业与学校的联姻合作,是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办学格局;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职业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及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5],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三)教师教育卓越人才培养的新活力 人才培养的跨界特征呼唤具有跨界意识和能力的卓越教师,跨界学习、跨界成长成为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跨界协同培养成为教师教育的新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作为完善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建立协同培养新机制为重点,关注全方位协同培养内容创新和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除了高校与地方政府、职业学校深度合作,培养卓越职教师资还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随着职业教育长学制的实施,实现中职、高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之间跨层次教育的融合,也是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新挑战。总之,卓越教师培养必须增强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学习,而多元主体参与的跨界合作培养模式给传统的教师教育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卓越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二、跨界协同的职教师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