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面与传播力的角度出发,网络小说的自主性、自发性与构造性无疑是不容忽视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个被加拿大人威廉·吉布森(W.F.Gibson)创立的概念,因其所指代的网络虚拟世界与文学有着天然的暗合性,从而成为网络文学最为适配的生产、存储和传播的网络替代性术语,也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代人表征生活梦想、寄寓心理期待的理想家园。”①在此意义上,网络小说既具有客观的自然存在的文化属性,又经由影视改编这一介质,成为表征文化领域自身的文化图像。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谈到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这是永恒的真理。可以理解为,网络写作正是在对于这种复杂范式的挑战与复归中,影响着传统文学言语的书写模式。正如网络介质的无际边界,网络写作这种宏阔融通的艺术表达蕴含着既具有“娱乐精神”又不无“社会理性”的文化视野,而对于文化秩序的建构与传播,是影视改编价值意义实现路径中的历史起点和逻辑终点。 一、文化主体建构:个性化与精英化 “中国网络小说自诞生之初,就处于东西方文化大量接触的语境之中。中国网络小说通过在叙事言语交互与文本内系统建构等方式,一方面促进海外奇幻文学与大众文化的传入,另一方面向海外传播了中国文本的特质,并促成了海外中国网络小说的阅读热潮。”②但必须指出,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传统小说影视改编不同,在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中,东方文化既是静态的风景,又是细致寻绎的对象,其内在肌理的推演与体悟显示出跨越媒介的艺术张力。无论是古装剧的《庆余年》《琅琊榜》还是现实题材的《大江东去》《欢乐颂》等,其间对于西方文化的摹写已经淡化,无论是原创者还是改编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张扬起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并在不断层累与逐渐凝定的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十分明晰的传统文化与现世情怀。 (一)极具辨识度的个性化文本是文化主体建构的现实支撑主体 建立在新时代赋予个体生存与发展环境基础之上的主体文化精神的建构,需要从“历史厚度、认知态度、时代向度、生命广度”等方面去建构。③网络小说从诞生之初,就被类型化了,玄幻的、青春的、悬疑的、职场的,类型清晰、特色鲜明。例如以《凤求凰》《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时间都知道》《泡沫之夏》为代表的一批情感类型的改编作品,在古典诗词歌赋与神话传说的浸淫中,演绎着极具《诗经》气息的唯美爱情,含蓄、浪漫且伤感。再比如轻喜剧《赘婿》,观照上门女婿这一独特的家庭伦理现象,在现代与古代之间切换自如,既有“男德学院”的梗,又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是对逆袭剧亚类型的一次成功拓展。 此外,自从2004年就开始在网上发文的阿耐的一系列作品,如《欢乐颂》《大江大河》《都挺好》被成功改编后,尤其是《大江大河》入选“五个一工程”奖以来,一批现实题材作品也开始置身于现实社会的语境之中,例如《你和我的倾城时光》便是以金融企业的国家化为创作背景,此外,尚有展现新时代中年女性精神风貌的《老妈有喜》、反映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故事》、展现非遗文化的《观音泥》、书写行业精神的《全科医生》等。显然,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已经从娱乐化叙事风格向主流影像迈进,一种多元化的改编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二)坚实的受众基础是文化主体建构的传播依靠主体 2020年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9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报告以网络文学领军企业阅文集团数据为蓝本,数据显示,随着IP粉丝时代来临,网文内容消费的“粉丝化”趋势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该报告显示,迄今为止,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半年增长率达到5.2%,五成以上网民都是网文读者。动辄破亿的高点击率所奠定的强大粉丝基础,是IP改编的重要保障。 (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建构的创作思想主体 精英化的叙事风格持续地影响着古装题材的改编作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所指向的是与大众文化相背离的曲高和寡的境界,恰恰相反,如王一川教授对精英文化的阐释所言,它与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如民谣俚曲、白话小说、工艺、戏剧等一样,是从通俗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瑰宝。 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发展的历史脉络,汇聚了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发明创造、思想智慧和道德价值,成就了在东亚乃至全球范围不辍进取、形态独特的文化体系。这种独特性,就是当今“中国特色”话语的历史底蕴。④这种底蕴,也是改编中的“中国特色”文化建构的底气之所在。其中,深挖传统文化与再现集体文化记忆是一体两翼的艺术表现要素,传统文化中的美文、美食、美景、美德等,在这类题材作品中均有不同风格的呈现。而类似如《都挺好》这种现实题材作品,对于中国式亲情的深刻刻画,隐藏其间的无界限感、自我牺牲精神等,正是一种公众司空见惯的集体体验。 在大量古装题材的改编中,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在精神实质和艺术表现方面的建构与变异体现得尤为显著,从《琅琊榜》到《庆余年》等作品,堪称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完美植入。其中,《庆余年》中的朝堂斗诗充分演绎了古风古韵,可谓一场古典诗词的盛宴,石头枕头的意向更是向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史湘云醉卧石头的情节遥相致敬。《相声大师》《戏法罗》等是讲述了戏曲和曲艺的继承与发展。即使是悬疑题材的《古董局中局》,亦是力图还原和再现博大精深、神秘悠远的古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