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的浪潮下,电影市场实现了全新的发展。戏曲电影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类型电影,丰富了中国电影创作的类型和内容。戏曲电影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内地和香港地区掀起了创作的高潮,还曾经创下观众人数和票房的记录。但应对当下的产业环境,戏曲电影却遭遇了极大的发展困境。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出现了“京剧电影工程”“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等项目,拍摄了多部戏曲电影。其中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还曾荣获“金卢米埃尔奖”。但是,戏曲电影仍然很难进入城市院线上映,即便真正进入院线,票房收益甚微。这就导致了戏曲电影在当前产业化大背景下发展的尴尬,无法有效解决戏曲与电影在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程式性的矛盾,这是当前戏曲电影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 一、戏曲电影的生产创作 (一)生产创作溯源 戏曲电影是一个泛称,包含了戏曲片、戏曲舞台纪录片和文献片等,大多数情况下它主要指的是戏曲片即戏曲故事片。本文着重从产业化视域探讨,把戏曲片作为讨论对象,以下统称戏曲电影。戏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电影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都是首先将民族戏曲艺术当做‘探索’与‘实验’的舞台。”①电影自传入中国后,就被称为“影戏”,也就是运用胶片放映的“戏”。这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观念,所以高度发展和完善的戏曲艺术自然就成了电影可以利用和吸收的源泉。中国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就是1905年由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这同样也是一部无声戏曲舞台纪录片。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生死恨》。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以戏曲为内容的电影创作自中国电影产生之初就已经开始,并不断地发展。剧种也由京剧发展到越剧、黄梅戏、评剧、粤剧、昆曲、曲剧等。戏曲电影的叙事形态由早期的舞台框架式发展到了电影影像式的戏曲叙事。仅就1956年至1965年,中国就创作了124部戏曲电影,涉及40多个剧种。1962年发行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曾经在4年内达到全国票房总收入近2亿多元,有近36家影院连续24小时放映。1963年拍摄的豫剧电影《朝阳沟》的拷贝发行量居当年电影的第一位。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政治、文化需要,电影发行方式等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大陆地区以外,港台地区的戏曲电影也经历过辉煌时刻,如粤曲片和黄梅调电影都呈现了独特的戏曲电影的形态特点。其中更是诞生了任剑辉和白雪仙这样经典的组合。20世纪50年代,戏曲电影在香港地区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五十年代一共产生了500多部粤曲片;六十年代初又有近200部问世。当时粤剧名伶居电影明星之上。然而到了六十年代中期,这种盛况骤然消失。戏曲片产量从1958年的80多部降到了1965年的几部”②。黄梅调电影也在这个时候与粤曲片一起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1963年,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但获得了诸多奖项,还在中国台湾创下了票房和观众人次纪录。“用电影拍摄传统戏曲是因应电影市场的需要,是直接与电影‘卖座’挂钩的结果。”③这就很明确的说明了当时香港地区黄梅调电影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盈利。随着市场对戏曲内容电影需求的缩减,最终香港地区的黄梅调电影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香港地区戏曲电影经历的时间跨度仅仅只有十余年,但其达到的辉煌程度可见一斑。
(二)生产创作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文化政策、观念等各方面的改变,戏曲电影的发展和票房虽然无法跟黄金时期相比较,但也算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2000年至2013年创作的戏曲电影约64部。2013年,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及京津沪三地市委宣传部、国内多家著名京剧院团等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在北京启动,截至2017年首批十部经典剧目电影拍摄完成。包括《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乾坤福寿镜》《勘玉钏》《谢瑶环》等。其中《霸王别姬》更是采用3D的拍摄手法,也成为中国首部3D戏曲电影。该片在2015年经过全球640多名国际评委的评审和投票,获得了3D电影界的权威奖项金卢米埃尔奖,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该奖项。从当年五月上映截至2020年底,根据猫眼电影统计累计票房收入101万元。2015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又启动了“上海戏曲3D电影工程”,拍摄完成了昆曲3D电影《景阳钟》、越剧3D电影《西厢记》、京剧3D电影《曹操与杨修》等。其中大受好评的《曹操与杨修》更是作为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盛典单元的唯一一部戏曲电影,共取得了近130万元票房。虽然戏曲电影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不断地发展创作,甚至出现了与多种新技术的融合,但其取得的成绩与主流电影相比就显得尤为可怜。“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其中,中国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同比增长8.65%,市场占比64.0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27亿。”④ 截至2020年底《八佰》近31亿元票房,《我和我的家乡》票房近28.2亿元,而近年来戏曲电影最高的票房才百万元。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近8年来,戏曲电影在每年的公映许可数量中平均占比3.1%。2019年,戏曲电影公映许可证数量共22个,但实际2019年具有有效票房的戏曲电影才4部,占比在18%左右。戏曲电影虽然拿到了公映许可证,但事实上可能根本无法真正进入院线上映。即便真正进入院线取得的票房收入也是非常惨淡,可能会遭受还未上映就被下线的难堪问题。2015年拍摄的昆曲电影《红楼梦》在第12届摩洛哥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音乐等奖项。但是,其在国内上映的时候就遭遇了还未上映就被部分影院下线的情况。上映的影院票房收入也非常不理想,导演甚至提到连批评的人都没有。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结构调整和对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电影市场化的进程逐渐加快,电影创作、资金都趋向市场化。在这样的产业化背景下,戏曲电影虽然还在坚持创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创作和生存的空间实际已经被极度压缩。与黄金时期的戏曲电影相比,现代的戏曲电影创作和发展都陷入了困境当中。当然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不能有效解决戏曲与电影融合的内在矛盾——程式性矛盾、创作定位不准确、发行出口狭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