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保护日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在传统文化产业化方面,“传统文化+科技”“传统文化+旅游”等产业模式日益成熟,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和衍生品进行创新开发,实现传统文化更持久的数字保护和更形象生动的展现,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创意创作,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同时,传统文化存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也注定其会与更多行业开展跨界结合,通过合力发展,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也面临着长久的压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智能时代,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一种更加场景化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并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创新。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既面临着严峻的时代考验,又迎来了时代的发展机遇。在与智能技术融合的产业化路径上,需要结合文化产品的内涵与市场需求,充分考虑传统文化表现形态多元、文化地理环境多样、各民族受众差异的背景,借助智能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和创新发展,寻找符合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最佳路径,增强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的适应力与创新力,使传统文化的开发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持,公众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意识也不断加强,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可观。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在时代更替的背景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文化生态理论指导下,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植根于原生态的文化空间。当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正在逐渐消失。以湖北土家族地区流传的丧葬舞蹈“撒叶儿嗬”为例,“撒叶儿嗬”原为当地葬礼上所跳的一种舞蹈,体现了土家族人豁达的生死观,以及乡邻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随着城市化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会跳“撒叶儿嗬”的人越来越少,同时,居住环境的改变也使得“撒叶儿嗬”的原生态环境逐渐消失,目前这项传统文化正逐步向商业表演的趋势转变。 (二)部分传统文化对传承者要求较高 很多传统技艺、口头文学等包含着复杂的记忆程序,传统音乐、民间文学、古典史诗都需要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具备高度精确的记忆力,其中内含一套复杂的记忆模式。相比技术型传统文化,记忆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更加困难,很多记忆型传统文化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去世而失传。以湖北神农架和保康地区流传的汉民族史诗《黑暗传》为例,其唱本内容包括天地形成之前的黑暗混沌、浪荡子吞天、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日月形成、洪水滔天、人类祖先创造原始文明等故事,史诗规模庞大,现在已经没有传承人可以完整演唱这部史诗。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不相符 受市场萎缩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产生了学而无用的思想。市场萎缩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部分传统文化产品市场需求较弱,收入不能满足传承人的生活需要,致其转行;二是许多低价替代品充斥着市场,导致恶性竞争。究其根源,很多传统文化沿袭老路发展,未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也就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例如,汉绣是湖北省的一种地方民间手工艺,由于传统汉绣作品以大红大紫等浓艳色彩作为设计元素,缺乏创新且价格高昂,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同时,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因为产出效率低,价格昂贵,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生存较为艰难。 (四)部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秩序相冲突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相关制度规范的日益完善,一些古老的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实践者面临着触犯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风险。例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风申是河北省五道古火会的头领,2016年2月,他在古火会上燃放烟花时,被警方以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予以拘留。再例如,河南省的猴戏(耍猴技艺)远近闻名,但因牵扯到动物保护,在外出乘坐交通工具以及演出和许可证办理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在现代法制社会,部分传统文化受到了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制约,其传播与传承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二、智能时代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传统文化逐渐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和产品,给文化产业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动力,为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带来了新的契机。智能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指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基础上,依托新兴智能技术,使算法模型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和优化,更智能地感知、分析并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和全方位的场景体验,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转化[1](p90-96)。因此,随着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五大技术力量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将实现环境氛围的即时感知和信息服务的精准适配,人类社会即将进入智能场景时代[2](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