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21)02-0046-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对中国工农城乡发展远景的描述,与以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城乡分割的发展特征相对应,与近年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表述一脉相承。这一提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必然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辩证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科学性和创新性。①本文分析了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现状特征以及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难点,借此提出相应的构建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现状 近年来,中国总体工农城乡关系持续改善,各领域均等化或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总体工农城乡关系持续改善 伴随着改革开放、大规模人口迁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总体的工农城乡关系持续改善。第一,城镇化与工业化日趋协同。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长期在40%~50%之间波动,近几年降到40%以下,而城镇化率则表现为稳步提高的态势(见图1),这一过程实现了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推进”。第二,工农关系不断优化。农业增加值比重在经历早期波动之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降低,从1990年的26.6%降至2019年的7.1%,同期农业就业比重从60.1%降至25.1%(见图1)。尤其在2002年前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以来,农业就业比重快速降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快速提高,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快速调整;201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率超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开始趋稳并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不完全城镇化问题逐步改善。自2014年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和户籍制度改革以来,大部分城市已经陆续取消或放宽落户条件,这促进了一部分流动人口实现城镇落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开始缩小,近年来维持在16.2个百分点,城镇化与市民化保持同步推进,到2019年,两类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0.60%和44.3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计算和绘制。 图1 中国工农城乡结构演进(1978—2019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计算和绘制。 图2 2019年各地城乡收入情况(按收入比降序排列) (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2002年以来,随着城乡统筹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本世纪第一个10年稳定在3.10左右,并于2010年开始逐步降低,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和农民增收支持政策,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64,2020年降至2.56。同期各地城乡收入比也不断降低,同时表现出“富裕的不均等化”和“不富裕的均等化”并存的现象(见图2)。2019年,城乡收入比高于全国总体水平的省份均属西部地区,甘肃、贵州、云南最高,分别为3.36、3.20、3.04,三省收入水平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广东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但城乡收入比与全国总体水平接近,分别为2.55、2.56,表现出“富裕的不均等化”现象。收入较高、城乡收入比较低的地区包括天津、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分别为1.86、2.01、2.22、2.25;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江西等东北、中部地区省份虽然收入水平不高,但城乡收入比显著较低,分别仅2.07、2.16、2.26、2.29、2.31,表现出“不富裕的均等化”现象。 (三)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伴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工农融合发展、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第一,农产品产业链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②同时,农产品商贸物流、农机、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完善。第二,乡村旅游促进城乡全域旅游发展。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各地建设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第三,农村电商促进城乡电商一体化发展,农村网络零售和农产品上行规模均不断扩大,农村快递物流快速发展。根据商务部大数据监测③,2019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万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16.1%,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975亿元,同比增长27.0%。截至2019年底,全国55.6万个建制村直接通邮,实现全覆盖,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6.6%。与此同时,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城乡商贸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城乡金融保险全面推进等,共同促进了工农业、城乡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