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于中国,是舶来品,因此,学习和借鉴西方电影技术、电影理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同时应该看到,电影一旦扎根于中国大地,便会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打上中国文化烙印。由此,评论和研究中国电影、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我们本土化的理论和经验。只知道照搬西方理论和经验,一味“言必称希腊”,显然不科学,也不明智。老一辈电影理论家钟惦棐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的电影如果不是根植在自己的土壤上,而是削足适履地使自己就范于他人,这肯定是不足取的。”①罗艺军也忧心忡忡地写道:“中国人谈论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他者’的语言。……我们还没有一种足以称为中国电影理论的学说。……如果说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基本上处于引进、选择、吸收西方电影理论的阶段,那么,在21世纪我期望电影理论应承担一个艰巨任务,逐步建立中国电影理论体系。”②老一辈电影理论家的忧心如焚和殷切期望成为鞭策后来者的澎湃动力。在21世纪,建构民族化的电影美学和理论成为一些学者的自觉担当。不断有学者贡献出具有鲜明中国印记的电影理论,如“中国电影意境论”“易电影理论”“电影工业美学”“共同体美学”等都是代表性学说。这些学说的出现,既反映了新一代学者对老一辈学者殷切期望和艰辛探索的回应和承继,又体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崛起、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等背景下中国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共同体美学是饶曙光首倡并且努力实践的本土化电影理论,始自2019年初《当代电影》杂志组织的一场“关于电影语言、电影理论现代化与再现代化”的深入讨论。该讨论由饶曙光主持,张卫、李彬、孟琪参与,讨论的创新成果便是共同体美学。两年多来,为弘扬这一创新理论,饶曙光呕心沥血。他在各种会议上积极倡导,在多场学术讲座上大力阐释,还先后撰写了近二十篇相关论文来努力建构,并且积极运用该理论对当下中国电影丰富的艺术及产业实践进行应用性研究。共同体美学具备较强理论创新性和现实针对性,提出后迅速引起各方响应。贾磊磊、周星,陈旭光、范志忠、李建强、张燕、黄望莉、安燕等学者纷纷参与话题讨论或者撰写相关论文,《当代电影》《电影新作》等专业期刊纷纷组织专题进行关注,大量影视学研究生将共同体美学视作一种前沿理论或者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这一理论以数字技术推动的全球化时代为背景,以促进中国电影由大国跃升为强国为担当,以民族本土文化及理论资源作为学术创新基础,以“对话、合作、互动”为理念,以建构各种维度的电影共同体美学为旨归,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当然,共同体美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尽管已经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上还处于建构的起始期。整体理论谱系尚未形成,许多理论枝节需要梳理,大量相关电影史实和实践需要盘点。另外,对于一种本土学者首倡、包容性极强的电影理论,在建构时要避免陷入三种怪圈:一是包罗一切,大而无当;二是各说各话,莫衷一是;三是盲目向西方理论找根据,丧失民族性。要避免陷入这三种怪圈,共同体美学建构尤其要注意梳理其精髓要义,适当划定其边界。同时,应承继前辈电影人和电影理论家们建构“中国电影传统”“中国电影美学”“中国电影诗学”的艰辛探索和巨大努力,让该理论紧紧拥抱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转化”,③还应强调“借助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审美文化等既有资源进行电影研究”。④本文尝试就共同体美学包含的“尚同”“存异”“崇和”“共美”等精髓要义进行总结,同时对这些要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进行梳理,为共同体美学这座电影理论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 一、“尚同” 共同体美学的第一个核心要义可概括为“尚同”,即崇尚电影不同主体、客体、环节、元素之间的共同性和关联性。饶曙光指出,“共同体美学的提出正是回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它“跟我们的关联性思维有直接关联”,强调“扩大共同性,尽量降低差异性”。⑤这种扩大共同性、寻找关联性的“尚同”主张对于中国电影极为重要,因为中国已经是电影大国,正在向电影强国的梦想进发。在前进的征途中,有两大任务必须完成:一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品牌化,即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问题;二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产生较大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完成这两大任务,“尚同”是重要路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品牌化、国际化需要具备中国气派的电影理论和电影作品,需要具备中国特色的工业美学与后工业美学,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的类型化路径,需要通约全世界的核心价值和创意思维。在这些方面,中国电影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共同体美学的提出适逢其时,极具现实针对性。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共同体美学所倡导的“尚同”与电影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密切相关。电影是“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艺术,既意味着全球之同,又意味着本土之同。电影又是综合艺术,是综合了戏剧、音乐、摄影、服饰、建筑、美术等诸多其他艺术种类的超级艺术,是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所说的能兼容其他艺术的“第七艺术”。电影“从文学中学习叙事,从绘画中学习光影构图,从音乐中学习节,从戏剧中学习表演……”⑥这样的“第七艺术”必然强调诸多艺术种类之间的关联性和相通性。电影还是一种公共艺术和大众艺术,电影突出的公共性和大众性必然要求其认真考虑公共诉求和共通情感。电影文化具备城市文化属性,是一种典型的市民文化,电影文化发展必然要考虑共通的市民需求和文化趣味。电影产业是大链条、长链条的文化创意产业,电影发展必须统筹安排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和各要素,尤其要注意电影在系统内外、纵向横向上的彼此联系。以上因素都要求电影创作、生产和发展需要“尚同”,扩大共同性,寻求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