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着“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结合近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确立了中国式的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经济现代化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建党百年来,我党经济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建党百年之际,对我国现代化理论进行理论研究,对推进我国现代化理论创新和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在百年历程中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对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轨迹的考察,对新时代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建党百年来党的经济现代化目标的历史演进 现代化是指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是指发展中国家追赶现行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内涵包括许多方面,其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和核心。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我党百年来的崇高理想。自1921年建党以来,我们党就一直致力于对经济现代化的追求。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党始终追求和探索中国式的经济现代化道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经济现代化目标。 (一)革命战争年代的经济现代化理想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我们党就以现代化为理想目标,带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之路,揭开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自建党开始我们党就带领着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理想。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提出“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党的最高纲领[1]。革命战争年代我国的现代化思想,主要是对于现代化军事的追求,要推动我国现代化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我国军队的现代化战斗水平。从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思想来看,战争时期对于现代化军事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国防观念的雏形。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理想,进一步明确了党的现代化理想目标,并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仅要把一个在政治上受压迫、在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在政治上自由、在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2]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仅是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3]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认为我国的工业化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最终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实现我国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经济现代化目标,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实现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成了我党明确的现代化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于经济现代化认识的深刻转变。在此基础上,1950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现代化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奋斗,夯实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工业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现代化开始从理想向现实转变,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中,逐渐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党中央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和“建设巩固的现代国防”都写入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我们党开始认识到如何使我国走向富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设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化大国的伟大目标。据此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1963年周恩来同志在科技工作会议中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包括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周恩来同志在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上又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安排。1977年党的十一大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再次写入《党章》。我们党对于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现代化目标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起来就是全心全意搞四个现代化。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指明了党和国家的工作方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了系统的理论概括。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沿用“四个现代化”提法的同时,在报告中总结了党的历史成果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农业现代化、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扩展到文化建设,确定了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首次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概念,并提出了具体标准。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广东等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补充。同时十五大报告指出“新三步走”战略,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在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基础上,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拓展和提升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和战略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做出了“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同时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了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