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方兴未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持续涌现,创新突破呈现多点群发、交叉融合的态势。其中一些新科技进入商业化阶段,正在转化为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成为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还有一些具有颠覆力量的前沿科技蓄势待发,基础理论不断推进、产品原型迭代演进、商业化的前景隐现,有望成为未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而且是保障产业安全、国防安全、信息安全等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科技和产业竞争主要发生在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由于前沿科技的巨大潜力和深远影响,世界主要国家不约而同地着眼未来,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布局,以期赢得未来全球产业发展先机、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从历史上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许多现有高科技产业大规模商业化之前的很多年就开始提前布局。例如,针对无人驾驶技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DARPA)早在1983年就开始实施“陆地自动巡航”计划;生物技术则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数十年的高额研发资助,仅2008年相关拨款就超过200亿美元[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及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加剧推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快对未来产业的布局。例如,针对量子科技,由美国国会众议院科学委员会立法启动的一项为期10年的“国家量子计划”在2018年12月成为法案——《国家量子倡议法案》,该法案在第一个5年将拨款12亿美元用于支持量子计算研发工作;2019年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的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科学、5G等是能够保证美国长期繁荣、改善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2020年1月14日,美国一个由两党参议员组成的团体提出了《2020年未来产业法案》,要求确保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生物技术、下一代无线网络和基础设施、先进制造、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的联邦研发投入,以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2020年10月15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明确了20项为保持美国全球领导力而需要重点发展的关键与新兴技术清单,该报告虽然没有明确提及“未来产业”,但所提及的高级计算、人工智能、自主系统、量子信息科学等都属于未来产业的范畴。在欧洲,欧盟委员会于2019年8月起草了一项宏伟计划,由成员国出资组建规模高达100亿欧元的主权财富基金——欧洲未来基金(European Future Fund),致力于对欧盟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领域的企业进行长期投资,以鼓励欧洲公司实现对来自美国和欧洲竞争对手的赶超;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2019年2月签署发布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有针对性地扶持汽车、光学、3D打印等十大重点工业领域,以保持其先进工业制造的全球核心竞争力;法国在2008年设立战略投资基金,一项350亿欧元的贷款被用于支持前瞻战略性投资(Forward-Looking Strategic Investments),其中数字经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低碳汽车是优先支持的领域[2]。日本政府则于2018年6月15日出台《集成创新战略》,制定了未来在AI、生物技术、环境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发展目标,提出将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强度已经从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9年的2.23%,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科学和工程类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也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不仅形成了通信设备、高铁、建筑机械、光伏、风电设备、三代核电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且在人工智能、5G、卫星导航、超算、核电等高技术产业领域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在量子科学、基因技术等具有前沿探索性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正在从“跟跑”向“并跑”全面转变,甚至在部分科技和产业领域向“领跑”跃升。在“跟跑”阶段,大多数产业有发达国家的技术路线和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科技的重点在于对已有知识的消化吸收,以模仿创新为主,产业重点在传统产业;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后,我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入“无人区”,没有别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必须更加突出科技的原创性,更多地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未来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亦日益突出。 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些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近几年已经开始布局未来产业。早在2013年底,深圳市就印发了《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制定了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的相关政策。2014-2020年,深圳市每年给予10亿元专项资金的支持;2017年,杭州市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聚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未来产业,通过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谋求城市竞争新优势;同年,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提出要构建“4+4+1”产业体系,其中“1”即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增材制造与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交叉应用领域;2018年,沈阳市在《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2018-2035年)》中提出重点培育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3个主导产业和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2个赋能产业的“3+2”未来产业体系;2019年,厦门市在《关于做强做大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提出全面启动“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柔性电子、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等十大具备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