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和完善;而制度建设又巩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为改革的深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旺的根本保证。改革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主要体现为:制度变革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着力克服制度的滞后性及其弊端,改革促进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制度变革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制度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遵循和行为规范,是人们依据一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所建立、发展、完善的系统规定。国家制度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和法律法制规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权力结构、体制机制、治理方式。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远性,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制度变革与完善。制度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生存,不能适应乃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难以生存发展,最终走向瓦解,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制度弊端积重难返,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革命爆发。 革命是制度更迭的动力。革命推翻旧制度,催生新制度。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俄国十月革命等社会主义革命,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面对制度的弊端和问题,当权者还有另一种选择,即进行改革。与革命不同的是,改革不是用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而是变革、完善现行的社会制度。即在保持现行社会制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其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进行调整和革新。革命的方式是疾风暴雨式的乃至暴力流血的;改革的方式一般是平和、循序渐进的。“二战”后,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都对具体的体制机制进行了自我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提高了适应能力,得以生存发展。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但由于改革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出现错误,导致改革失败,社会主义制度也随之瓦解。这说明,解决制度产生的弊端和问题,不进行改革不行,但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方式方法。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贫弱,任人欺凌,生灵涂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彻底铲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新旧社会制度的更迭。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新兴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总体上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但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不恰当地照搬了苏联的不少做法,导致一些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存在问题,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效能的提高。这样,改革开放就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1]113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不是根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更迭。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13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改革所面临的困难,改革的深度、广度都堪比一次革命。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困难重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家制度亟待完善发展。改革不仅是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而且是制度的革新,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不亚于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我们之所以把改革看作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还因为改革与革命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改革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革命精神,但改革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又超越了第一次革命,成为一次新的“革命”。改革并非全盘否定革命的成果,而是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的革新,因而具有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巩固,发挥着正面或负面的作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往往体现为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制度与生产力相适应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乃至破坏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最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直接目标是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制度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