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5-0116-06 从中国电影乃至更大范围的华语电影来看,人生境界问题往往与电影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哲学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儒释道三家都旨在确立或追求某种卓越或超然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提出四种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对于中国电影乃至华语电影的叙事和审美研究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生境界与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境具有重合叠加和相互提示印证的关系,高尚的人生境界在精神上获得高度的自由,与山川日月一同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引人向往,催人联想,并随之进入到美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之中。可以说,这一中国电影的审美机制普遍存在于各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之中。 之所以在已有的电影意境审美以外,再提人生境界与中国电影审美问题,是因为这实则关系到中国文化和哲学影响下的电影艺术本体以及叙事等诸多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显现出极强的文化生产力。除此之外,以人生境界为审美基础的电影本体意识,也可在哲学层面超越电影艺术和商业的传统理论界限,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健康发展极具启示意义。 一、人生境界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表现 在电影如何存在的问题上,技术的存在形式和人的存在形式同样重要。而就电影所表现的人的存在方式来看,中国电影以及更大范围的华语电影则更多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中国文化中,人的存在和天地世界的存在保持着“合一”关系,而非是主客体的对立或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关系。因此,这种“合一”乃至和谐的关系,也反映在人的生存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追问上,并进而转化到日常文化的诸多方面。在艺术创作上,又体现为追求超越日常欲望目标而抵达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并在价值选择上表现出“利他”而不是“利己”的总体特征。从中国电影发展史来看,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的“家庭伦理剧”,还是30年代的“新兴电影运动”、国防电影以及抗战胜利后的电影,均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本质样态。近些年来,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华语电影,如《卧虎藏龙》《一代宗师》《刺客聂隐娘》《桃姐》《英雄》《天下无贼》《那山那人那狗》《我不是药神》等,都能在中国文化所讲求的“人生境界”方面找到共性特征。尽管这些电影分属于不同的类型、题材,并且在风格上也有诸多差异,但是在叙事方面所表现出的人物内心世界,却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可以超越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从而显现出中国哲学和美学总体影响的特征。 按照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所分的四种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国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大抵可归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些人物对世界、人生均有较高程度的“觉解”。道德境界中的人物,以有利于集体、社会和他人为人生基本原则,即便是平凡普通的人物,也能令观众感受到其内心世界的高尚,至于舍生取义之人,则能达到崇高美的审美境界。能达到天地境界之人,对于宇宙人生有着更高的“觉解”,能够将对生命的感悟融入日月山川,将有限融入无限,即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物,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社会,都属于大众社会的普遍存在,满足于基本生存或自我逐利的本能欲望。属于这两重境界的人,不止是普通大众,也有许多是有了很高社会地位、名望的人,但因为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缺少“觉解”,只能停留在以私欲为第一位目标的精神层次。即便如秦始皇、汉高祖这样的帝王,也仅能停留在功利境界,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为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冯友兰的《新原人》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哲学概括的内里饱含中国历史文化精髓,充满理性的分析把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价值内核予以逻辑层级化、明晰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称抗战时期是中华文化觉醒的时期并不为过。因为这一时期不仅有近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大量引入,更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人格精神意识的弘扬提倡。冯友兰先生所撰写的人生哲学著述,无疑是形而上层面的大力提升。人生哲学的本体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从中国文化历史来看,具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才具备了文化意义上的人的标准。同时,明确了真正人的意义并非个人生理欲望的满足,也非对世界的征服和对他者的掌控,而应该是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有着“为公”“利他”“忘我”“与天地合一”等品格。在此两种境界的参照下,中国人生哲学本体意义上的人,需要经过长期的修炼、修养方可达到此种境界,并且升华出打动人心的情感和美感。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中华文化始终以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为己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人对文化功用的恒久理解,并不因世事变迁而消弭,在遭逢艰难困苦之际,尤显人生境界之可贵。因此,也不难理解费穆在抗战最艰难时期拍出《孔夫子》的用意,儒家的人格精神有着促使中国人文化意识觉醒、充分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文艺功效。 或许,有人会质疑如此高蹈的人生境界标准,能否适应电影的大众化取向?对于这样的问题,武侠片的拍摄历史似乎更具有例证意义。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武侠神怪片,除惊险刺激的视觉效果之外,很难找到人生境界对电影叙事的影响。但是,随着武侠片的文化意识不断增强,人生境界在武侠片中的表现也就变得越发明显,至《卧虎藏龙》《英雄》和《一代宗师》等影片的出现,侠义精神及内在人生境界的凸显,则把武侠片推到了中国文化的新高度。如果从类型电影的角度看,近年出现的《我不是药神》是21世纪中国类型电影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生境界思想对于该片叙事模式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片主人公程勇的人生无疑跨越了两重境界,即从前期的功利境界转换为后期的道德境界。前期,他是为了个人生计而去印度贩卖仿制抗癌药品,而到后期则是为了拯救众多癌症患者的生命,此时,不能不说他已经进入到了“利他”的道德境界。这重内心境界成为他行为的动机,进而推动整部电影情节奔向感人的高潮。实际上,我们在其他类型片里,也经常会看到人生境界的提升成为情节反转的关键契机,其中人物从小我走向大我,从自我转向利他,由此展现人生的成长和人性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