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20)05-0056-07 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20.05.008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的宏观图景下,县域职教中心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开始从内隐走向外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强调“建好办好一批县域职教中心,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个地(市、州、盟)原则上至少建设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毋庸讳言,县域职教中心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上“大有作为”“大有可为”[1]。 然而,无论是基于已有研究的发现还是研究者最近一年多对西南地区云、贵、川、渝4个省市18个国家级贫困县及其县级职教中心的实地调研所得,受多重复杂因素的制约,县域职教中心在发展实践过程当中,客观上遭遇了诸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生就业困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办学资源整合不到位、多功能作用发挥不全面等困境[2],从而使其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上“难以作为”“碌碌无为”。这些问题在贫困县域尤为突出、更为紧迫。由此而来的问题是,贫困县域职教中心何以振兴发展?哪些因素影响县域职教中心发展?具体哪些境遇受到县域经济社会结构的制约?贫困县域职教中心又该如何采取行动化解结构的效力?基于这些问题,在当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服务性”而忽视其“受制性”的语境下,以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资本”和“场域”为概念工具,立足“县域职业教育——县域经济社会”互动的立场,探析贫困县域职教中心发展的资本逻辑、审视贫困县域环境对县域职教中心发展的结构性影响、探寻贫困县域职教中心振兴发展的场域优化之道,能够为在新时代振兴贫困县域职教中心进而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供新视角和新启发。 一、资本构建:贫困县域职教中心振兴发展的逻辑 县域职教中心要真正发挥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服务功能,前提条件是实现自身的振兴发展。新时代,振兴县域职教中心是历史的机遇,唯有坚持抓内涵、提质量、上水平、树形象、创品牌,方能增强自身吸引力,真正实现振兴发展[3]。发展需要代价,必需相应的资本为条件,发展的本质是资本的生成与建构[4]。在这个意义上,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为我们透视县域职教中心振兴发展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学科之眼”。布迪厄创造性地将原本属于经济学范畴的“资本”概念扩展到所有的权力形式。何为“资本”?概而言之,当有价值的资源作为“社会与权力关系”成为被争夺对象或者聚合成为发挥这些关键作用的要素时,即为布迪厄所说的“资本”。资本既是个体或组织追逐的目标,亦是发挥作用的手段,经济、文化、社会三种不同类型的资本主宰着个体或组织的际遇[5]。按照布迪厄对资本类型的最基本分类,生成与构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三种资本,是贫困县域职教中心振兴发展的逻辑前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贫困县域职教中心振兴发展的资本逻辑 (一)经济资本:贫困县域职教中心振兴发展的前提基础 经济资本是最为基础的资本类型,亦是生产的基础。对县域职教中心而言,其教育教学活动类似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必要的经济资本给予维持运营[6]。在布迪厄看来,经济资本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经济资本特指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无形的经济资本则特指存在于人的身上的人力资本。县域职教中心的发展由有形和无形的经济资本共同支撑。一方面,县域职教中心维持办学以及发挥诸如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均需要必要的校园占地、校舍面积、实训室、实训设备、教学仪器等等物质条件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是任何一所职教中心发展的基本要素和核心竞争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数量直接制约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而“职业学校教职工的知识水平越高、专业能力越强、教学水平越高、操作技能越强,则该校的人力资本越强,育人水平越高”[6]。由上,有形的物质资本与无形的人力资本是县域职教中心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文化资本:贫困县域职教中心振兴发展的价值引领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文化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主要表征为具体的文化资本、客观的文化资本以及制度化的文化资本三种形式[5]。尽管在布迪厄的语境中,文化资本主要附着于微观个体层面,但对于组织而言,文化资本亦客观存在且扮演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学校这种本身具有文化属性的组织机构来说,文化资本不仅是建设学校最为核心的资本,其存量亦直接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建设水平[7]。在这个意义上,县域职教中心的发展同样需要文化资本作为支撑,且在实践当中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专业/课程的形态,具体呈现为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的类别和性质。专业及课程是特定知识和技能的集装与整合,开设哪些专业及课程,如何开设专业及课程,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和育人水平,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是否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则是判别职教中心文化资本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二是作品/活动的形态,具体呈现为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文化建筑、文化活动、文化读物、文化创作等等,契合、传承、创新区域文化是职教中心培育特色文化资本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三是证书/学历的形态,反映学校建立与实施“1+X”证书制度提升职业教育证书含金量的能力,以及建设中高、中本贯通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