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理论创新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重大的经济体制创新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两个重要原因。对这个结论,学界是有基本共识的,但对这个结论的解释却有诸多不同,乃至根本对立。对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做出客观分析,需要坚持理论逻辑与实践过程的统一、历史经验与现实状况的统一,从中国实际和国际比较相结合的视野,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中国当初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为什么选择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何以能够成功?从经济体制选择和改革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一、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实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此,有人提出“早知现在,何必当初”?认为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偶然,或者是一个历史的错误,当时就应该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从历史事实中回看当初为什么必然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首先说,根本原因就是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主要经济规律,因此,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如何理解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呢?应该说“按比例发展”是经济规律,“有计划”是实现“按比例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通过有计划实现按比例发展。 按比例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所以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实现生产目的的方式不同:在自给自足小商品生产阶段,生产直接或者通过简单交换满足需要。进入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以后,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生产要满足两类不同需求: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从而社会生产有了部类、部门、产业等各种划分,要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社会生产部类之间、部门之间、产业之间要保持一定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实质上还是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可以说,社会生产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或者说社会生产和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就是客观规律。 按比例发展亦即生产和需求之间均衡发展的规律如何实现呢?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是自发实现的。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经济运行由市场调节,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将资源分配到不同部类、部门、产业中,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但另一方面它经常导致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各种比例关系以及生产和消费比例的失衡,从1825年开始周期性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通过经济危机以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为代价实现各种比例的均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也是基于这样的经济事实,同时他们预示了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未来社会中,应该也可能自觉地遵循经济规律。马克思指出,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但它的表现形式是可以改变的。既然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市场经济这种分配社会劳动的方式自发实现经济规律已经被历史证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那么未来社会自觉地组织社会生产将替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计划地实现经济的按比例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预示是有科学基础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很自然地遵循这一规律。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后经过各种探索(包括新经济政策),最终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获得了快速发展甚至可以说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据苏联中央统计局统计,1928年10月至1941年6月的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即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为帝俄时期最高峰1913年的8.52倍,其中重工业是1913年时的15.54倍,轻工业是4.97倍。增速迅猛,成绩斐然。相比之下,至1928年为期近8年的新经济政策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仅为1913年的1.32倍,其中重工业是1913年时的1.55倍,轻工业是1.2倍。虽然轻重工业比例更为协调,但总体增长较为缓慢。至1941年初,相比1913年的各项数据,苏联的铁路运输额增长至6.32倍,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增长至8.53倍,连最弱的农业总产值也增长至1.64倍②。对比看来,英国用了将近80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革命,又用了近80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而苏联仅用了13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中,资本主义世界一片萧条,但苏联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1929③—1932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19.2%,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为16.2%;1933—1937年“二五”期间工业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7.1%,国民收入增长率仍保持16.2%;1938—1940年为期仅三年的“三五”期间,工业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是13.2%,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为10%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卓有成效的计划安排下,苏联经济进入快速恢复时期,至1950年国民经济已恢复并开始超越战前水平。195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升至1913年的24.28倍,其中重工业产值高达52.77倍⑤,国民收入总额也增加了15.3倍。苏联的成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或者说,苏联经验验证了社会主义可以通过有计划实现按比例超常规发展。 理论上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供遵循,实践上有苏联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很自然的选择。 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经济体制是为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有不同的经济体制为其服务。经济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战略,决定和影响着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程度。中国实现工业化目标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是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