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互动纪录片(Interactive Documentary),又称作I-Docs,Living Docs,Expanded Documentary。朱迪思·阿斯顿(Judith Aston)和山多拉·高登西(Sandra Gaudenzi)将互动纪录片定义为“任何以纪录真实为意图和出发点并且运用了数码互动技术来实现这种意图的作品”①。考虑到数字媒体互动技术和纪录片实践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将互动纪录片界定为某种试图运用传统纪录片机制来呈现、纪录、构建现实,通过网络或线下参与互动来触发互动模式的互动性艺术作品。 传统叙事是由角色、情节、结尾构成的封闭式系统,作品单向地由作者流向读者,②而互动纪录片叙事是由作品、媒介、作者、观众构成的开放式系统。 互动纪录片作品呈现出与传统叙事作品不同的非线性结构,如树状结构、网状结构、平行结构、即时变换结构。同时,叙事媒介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媒体转向新媒体数字平台,并融合了多种新媒体技术,如互联网、手机等移动客户端、艺术装置、VR设备等,开启了全新的叙事模式、叙事方法,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看、参与形式。作者在这种全新的叙事系统中也扮演着全新的角色,除了原始的叙述者之外,还身兼编程者和新媒体艺术家等多重身份,负责设定系统规则,与观众共同制定语境与情节,最终与观众共同完成互动叙事作品。 一、媒介:艺术形态的核心 “艺术形态确立的核心是媒介,媒介分类也是最科学有效的分类方法,是分析艺术的重要依据。”③瑞安提出了三种关于媒介与叙事关系的看法:叙事独立于媒介;叙事内容与媒介形式密不可分;叙事只在某些方面被媒介影响、塑造。④对于互动纪录片而言,这种艺术体裁的出现本身就是新的媒介促成的。作为互动纪录片叙事系统存在的前提,其内涵包括了创作媒介和传播媒介(即工具和平台)。 互动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互联网,因此,网络纪录片是互动纪录片的最主要形式。也有一些互动纪录片的创作扩展到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互动艺术装置、VR设备平台,向着多媒介、跨平台的方向大步迈进。 1.互联网 数码影音串流技术的发展,以及频宽速度加快,使得网络变成互动性影音发展的新场域。以网页为载体的网络互动纪录片是目前互动纪录片的最主要形式。纪录片作品实体通过同时兼具多媒体与互动性的网络来进行创作和发行。在维基百科上,对网络互动纪录片的表述则是通过运用多媒体工具如flash、H5等各种元素制作的,与运用音频、视频、图像等传统叙事元素和手段的纪录片不同。互联网和网页技术赋予了纪录片创作者一种全新的媒介去创造那些可以融合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及信息图表等多种元素的作品。 由于互联网广泛的覆盖性和易于操作性,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互动纪录片也因此更易于广泛传播和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在一些博物馆、学校等公共场所,网络互动纪录片作为一个易于传播和观看的文本形式,发挥出了很高的科普知识互动中心教育价值。例如德国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便运用了多种互动媒介装置来展示馆藏内容,尤其是进入博物馆的第一站——知识互动中心,让观众在参观的一开始就通过一系列的网络互动纪录片来全方位地了解犹太人历史,为之后的参观奠定知识基础。
图1 柏林犹太博物馆 知识互动中心配置了多台电脑设备,其中装载着内容极其丰富、结构相当复杂的网络互动纪录片,这些纪录片记录了整个犹太历史,片中包含大量优质的图片、文本、纪录片影像等。要把整个网络互动纪录片观看完大约需要两个小时,但游览者可以通过互动选择,相对快速、精准地在其中获取相关背景知识,许多游客都沉浸其中。这是笔者目前见到的互动影像在公众教育方面的最佳应用范本。
图2 知识中心的犹大历史互动纪录片播放设备及界面内容 2.移动网络客户端设备:平板电脑、手机 移动设备逐渐风靡成为当代叙事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互动形式,自然带来互动影像作品的变革,并形成新的美学。移动客户端与电脑在技术上有许多不同,更小的屏幕、无鼠标、屏幕触控、重力感应等技术区别对创作者而言,代表着新的创作模式、美学模式、叙事模式以及互动设计模式;对于观众而言,则意味着不同于网页的新的观看模式和操作方法。有一些互动纪录片作品在推出网络版的同时,也以APP应用的形式推出了平板电脑、手机版,如互动纪录片《奥玛》(Alma)、《监狱谷》(Prison Valley)。 一些艺术机构如德国ZKM互动艺术中心注意到移动客户端这一媒介在互动影像开发上的发展潜力,举办了移动应用艺术大赏,并在每年评选出数十种适合于移动设备的应用。主要奖项的领域集中在四个方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