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20.11.004 引用格式:田红英,黄远新.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的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20(11):44-56. 一、引言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形成以枢纽城市为中心、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供应链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促进产业跨界协同发展、降本增效、供需精准匹配、产业转型升级。伴随信息技术发展,目前已进入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2015年,商务部等10部委在全国布局规划37个国家级、66个区域级和若干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2017年,商务部和财政部确定17个供应链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全球供应链”等六项任务,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2018年,商务部等8部委又确定55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发展“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的决定,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在2025年规划建设150个国家物流枢纽,2035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术界围绕供应链枢纽与城市创新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战略研究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供应链(Supply Chain)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需求链状网,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则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1]。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Christopher)[2]曾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丁俊发[3]阐述了推进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供应链战略区分为国家、产业、城市与企业等四个层面的战略,其中国家供应链战略是根本,同时提出了“供应链+”的概念,认为“供应链+”作为“互联网+”的一只翅膀,两者将共同推动当前的改革与发展。蔡进[4]认为供应链是一个企业微观层面的概念,但当一个国家强大到要走向全球化发展时,供应链就会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支撑“一带一路”全球化倡议有序推进的国家供应链,应当是一个包容开放、高效有序、共享共赢、安全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魏际刚、刘伟华[5]研究指出,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高度重视全球供应链安全,防范各类风险对关键产业、产品和基础设施的影响,构建供应链风险应对机制与弹性供应链,通过创新、绿色化等手段提高供应链智能化与可持续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供应链战略动向。魏际刚认为我国首次就供应链创新发展出台纲领性指导文件,向全社会发出一个明确而强烈的信息,中国产业发展进入“供应链+”的新阶段,各产业要全面迎接“供应链+”时代的到来,如:“供应链+制造”“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供应链+技术”等[6]。 (二)产城一体化城市协同创新研究 汪鸣[7]认为物流产业既是派生性需求,又具有供应链服务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特性,以自身服务创新和供应链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国际供应链服务体系重构等途径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兰健[8]认为供应链是产业间的纽带、城市间和国家间的桥梁、“未来城市”建设的战略资源,发展供应链形成新型“城市群”,推进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实现供应链与城市环境空间和谐发展,城市、地区、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与战略协同。崔俊富等[9]对比分析了深圳、苏州和大连等城市发展模式,认为具有创新、创业和创优“三创精神”的“苏州模式”值得借鉴。曹允春等[10]用系统论分析临空经济区人工智能识别(AIC)系统结构,基于史基浦临空经济区探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系统演化结构效应和演进路径。郑海涛等[11]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轨道交通发展,综合客运枢纽城市开发模式从传统商业开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TOD)和“轨道+物业”模式向站城融合模式发展。 (三)流通节点城市差异化递进演化研究 李芏巍[12]认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是最有效率的链式服务体系,其本质是体现物流枢纽经济价值增值效应,将是未来财富聚集点。肖耿[13]认为香港要发挥好“超级联系人”作用,与具备金融、科技、产业等功能的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融合发展,发挥互补协同效应,打造最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刘珂等[14]认为济南、青岛发挥核心枢纽城市作用,联动各局部城市和地区,以城市活力协同经济发展活力,完善城市体系规划,实现基于枢纽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叶道均等[15]分析了城市交通枢纽与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特征,探讨武汉建设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的发展思路。王谢勇等[16]建议大连借力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和东北亚地区海铁联运交汇点及出海口的区位交通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坚力量。戴东生[17]认为宁波发挥作为42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和长三角区域3个物流中心城市之一的优势,建设港口经济圈和跨境供应链物流服务中心,打造“一带一路”海陆联运枢纽。 (四)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枢纽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供应链相关企业以类似生态联系的方式组成集群,并借助聚集产业的供应链关系与外界联络;不同集群之间以不同强度的正式、非正式方式产生网络联接,从而使更为丰富和复杂的知识流网络、供应链网络在更广域的城市范围交汇;伴随着城市不断地聚集和扩散资源要素产业,供应链网络和节点应运而生[18]。高传华[19]认为交通枢纽城市通过集散要素资源、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可以发展成枢纽城市。孙燕等[20]指出构建供应链枢纽城市是物流界提出的前沿新观点、新理念,城市将从重要物流节点向供应链节点城市、供应链枢纽城市和国际供应链枢纽城市迈进,这对物流业和城市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张小英[21]阐述了全球供应链体系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广州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枢纽城市的发展路径。李作聚[22]认为北京创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应建设物流服务水平一流、具有国际资源配置和国际商务服务功能的国际性物流枢纽城市、多式联运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