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之初,西方电影学界出现了以罗伯特·斯塔姆和斯蒂芬·沙维罗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的“后电影”思潮。罗伯特·斯塔姆于2000年出版了《电影理论解读》一书。书中设专章讨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理论的影响,并以“后电影”(post cinema)命名。2010年,斯蒂芬·沙维罗出版《后电影情动》一书展示了“后电影”的理论可能性。2016年,由马尔特·哈格纳、文森特·赫迪格和阿莱娜·斯特罗迈尔共同主编的《后电影状况:数字传播时代运动图像寻踪》和由肖恩·丹森和朱莉娅·莱达共同主编的《后电影:21世纪电影的理论化》则将“后电影”进一步发展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范式。透视“后电影”的理论建构及其视域局限,对于探索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数字时代的电影研究:“后电影”的问题意识 “后电影”的理论建构者人数众多,且表达出几乎完全相同的问题意识。罗伯特·斯塔姆明确将“后电影”的问题意识界定为数字时代对电影的挑战。在他看来,“变迁中的视听科技戏剧性地影响着电影理论长久以来专注的议题,包括电影的特性、作者论、电影装置理论、观众身份等”①。紧随其后的是斯蒂芬·沙维罗。他在《后电影情动》中也明确提出:“为何叫‘后电影’?电影已经在20世纪中叶将‘文化主导’的位置转让给电视很长一段时间了。最近电视也让位给计算机、网络以及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当然,电影并没有消失;但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电影制作已经从模拟过程转变成高度数字化过程。”②马尔特·哈格纳等人也在《后电影状况》中宣称“运动影像文化和技术的新近转变”就是“‘后电影’时代”的典型特征,而“后电影这个概念围绕着媒介的特殊性和本体论而展开”③。肖恩·丹森和朱莉娅·莱达也在《后电影:21世纪电影的理论化》中认为:“如果说电影和电视作为20世纪的主导媒体塑造和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化情感,那么,21世纪的媒体如何帮助塑造和反映新的情感形式?”“然而,说21世纪的媒体是后电影媒体,并非否定这一景观中所包含的异质性元素。相反,后电影是一种特殊的总括性或概观性观念。它允许内部变化,聚焦于更新媒体的累积性影响。”④数字时代、视听技术的升级、视听媒体的消长、各类新媒体的冲击与影响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相比而言,波德维尔虽然不满于文化研究式的电影研究,但他没有形成“数字时代”的问题意识,仍然执着于电影“文本”(影片技术分析)的形式与风格本身。因此,波德维尔只能看出文化研究观念先行、强制阐释的教条主义问题;而“后电影”面向未来,立足于数字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尝试建构数字时代的电影理论。 相对于电视、网络、手机等而言,电影已经是视听媒体中的“旧媒体”,自身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局限;这就是研究者经常说的“电影之死”问题。⑤但电影从未真正地死过,它适应新的媒体技术不断做出调整。电影如何适应数字新媒体发展,并创造出电影新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新媒体在推动电影“升级/转换”的过程中,引发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就成了“后电影”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后电影”凸显的是电影研究中的媒介之维,尤其是数字新媒体兴起之后引发的电影领域的“变革/革命”。 “后电影”是一批西方电影研究学者对21世纪电影新形态、新发展、新问题进行理论化的一种命名。它既不同于20世纪后半叶侧重于关注电影表征及其电影生产—传播机制中的阶级、种族、性别的文化研究范式,也不同于片面强调电影的镜头、画面、剪辑、调度等形式和风格的形式主义范式,而且还有意弱化这两种研究范式之间基于二元对立思维的片面和偏激(即所谓“后理论”之争)。因此,“后电影”开启的是一条立足现实、综合对话的重建电影研究思路。学者们一方面积极回应数字新媒介对经典电影形态及其理论框架的革命性影响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寻求与20世纪电影研究范式的断裂,“后电影研究”在聚焦“后电影参数”“后电影经验”“后电影技术”“后电影政治”“后电影考古”“后电影生态”“后电影对话”等问题的同时,⑥继续征用来自20世纪电影研究的媒介—传播理论、认知—审美理论、文化—政治理论的思想资源,试图建构一个开放、包容,并指向未来的电影理论范式。“后电影”研究以数字时代对电影的影响作为问题意识,积极回应现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电影业态的转变以及对电影研究的挑战,初步形成了数字时代电影研究的理论建构。 二、“后电影”的理论建构及其知识图谱 综观西方学者围绕“后电影”的讨论和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一)数字媒体形态与电影状况变迁 尽管电影这一艺术类型本身就是工业革命视听技术发展的产物,但是数字技术的兴起带来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技术变革。“数字时代”也被命名为“数字转型时代”“数字传播时代”“数字复制时代”等,都强调了有别于“机械复制时代”的特征。数字时代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它的本质就是将各种事物转换成以二进制为单位处理后的电子信号流,进而完成相关数据的采样、量化、编码及解码等过程。数字时代打破了以往主要依据物质材料的差异而进行的媒介区分标准,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声音图像,甚至触觉味觉等各种有形之物和可感之觉,都能够被转化成数据信息并被加工处理。数字新媒介具有超强的媒介整合能力,能够灵活自由地转换、快速便捷地传播、有机无缝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