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42(2020)01-0003-011 对于当今中国强盛的国力的推崇,对于称道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以及艺术文化上也蓬勃发展的局面的现实认知,都不能离开对改革开放给予的开拓发展之功。毫无疑问,站在改革开放40年余年的当下巡览,一个深刻影响时代进程的改革开放,在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文化层面带来巨大的变化。而电影则伴随改革开放40年产生了方方面面的重要改变,透视电影全面性的改变中,最为凸显宏观变化的几个方面,可以透视其自身在改革开放促发下如何嬗变,也可以反观证明改革开放的价值意义。 一、电影市场化转化 改革开放带来电影最大的变化之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变动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这一体制的变化牵扯到许多相关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计划经济年代的电影发展,是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采纳了通过统购方式生存发展,也形成了中国电影很长一段时间的生产方式,而其和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的主题表现,更多的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策需要。尤其是生存方式以钦定的电影厂制度,而排斥了整个市场对于电影的要求。从最初的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到后来扩大珠江、峨眉、潇湘等十六个不同的厂家,形成了电影依存的一种体制性的国有生存方式。在这一经济体制下,电影安稳地做自己的政治文化相融合的影像表现梦,包括无需顾虑市场而市场坦然接受所有的创作影片,国家安排拷贝的收购和统一放映等。这种程式化安排让全民被动地领受一样的电影,也必然造就各个政策需要的适应性电影生产,比如在“大跃进”年代生产出一大批所谓纪录电影形态的“故事片”,一大批亦真亦假的追随表现“大跃进”的电影创作,显然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和留存价值。在这一体制下批量生产和艺术若即若离,却和整个社会生活也是一种短暂的联系。但应当承认这一体制也能锻造特殊精品:为了建国十周年而倡导所做的电影,由于是国家最高层面的倡导、扶持引导,产生了许多出色的电影,诸如《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一系列时代佳作,构成了建国十周年中国电影出色的影像存在。因此,从体制上来看,很难简单地区分出电影生产应该用何种形式才能出精品,但脱离市场成为唯一形式未必是妥当的。由此,电影生产的得失放在更大的背景来看,计划经济体制是有很大的缺陷,依存于政治体制的波动性,造就电影和市场疏离的格局显而易见。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在整体上被压制成为只有简单的样板戏的模式和少量的延续样板戏的故事片创作,又使得整个文化生态变成了万马齐喑的被动接受,也造就了人们不断重复接受的景观。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自有其长短处,但无论如何,单一化的弊端在受制于政策性的支配上非常明显,而政策性的适应造就的比如电影人产生“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创作被动局面也成为教训。创作漠视潜藏在大众内心对于梦的艺术的渴望,制约了创作的丰富性。观察历史的矛盾在于,艺术创作者的努力造就了1949年以后的一些优秀之处,但是面对市场整体上以单一化的形态呈现,确实制约着创作市场的多样化。主题性的指定是以无需顾忌市场消费而观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来形成自身封闭的电影体制,然而和外在于世界电影市场的格局,与世界的创作经验的淡漠疏离也形成缺陷。 改革开放之后,电影体制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阵痛,但是很明显,在思想观念的放开背景下,还一度借助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凸显,产生思想上开放的第四代、第五代人在80年代的难得机遇:能够借用旧有体制无需顾忌市场商业投入产出考量,又借力开启开放之际,来施展自我创造实现价值的天地,由于不用担忧市场更多的挑剔,产生了今天看来中国电影非常出色的一段时间的创作。它暗含着并激发大众对电影新的认知,同时又利用了还没有受制商业经济的自由且强烈的潜质而创造影像艺术精品。这一个过渡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即电影艺术性的精雕细作和现实生活的连接,在还没有受到资本无孔不入的影响,而让大众享受到电影是一种纯真性的情感需要的满足。这一时期电影还依然保持着对于生活的紧密联系与反应,无论是政治性的反应还是生活中多样需求的表现现实生活,都是相对单纯性的电影创作。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不能不更多地激发起对电影观赏为大众服务的意识,既要更多的多样化创作,也需要资本介入,需要更多的和世界电影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的技术,借以满足丰富的观赏需要。由此,激发起热情的观影需要使得80年代过渡时期,不仅创作呈现高潮,也激励观众、激荡市场、激发人们对于电影多样化的世界眼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影不能不走向市场这一条路径所催发的电影市场化体制,开始从探索到发展,外在和内在力量聚合而成的市场化的改造,延续到市场体制形成的21世纪,中国电影的市场就必然站立到不可逆转的现实。前述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呈现出和世界电影以及大众的多样需求不一样的单一性,的确也产生了相对的沉静或者纯粹状态下的一种电影艺术探讨,在带着某种镣铐跳舞的电影创作中,产生值得称道的一些出色作品。而市场经济下也带着一种资本或者市场镣铐的娱乐化需求,更需要产生更好的作品。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影应当更丰富、更多元化,但实际上却对艺术的生产和艺术创作在新的条件下的认知发生了矛盾。这认知就是电影应当有更好地保持艺术创作的文化品性,而更大的资本投入有时反而损伤并且影响了电影对于艺术本身的一种坚守。这无疑是市场和商业背景下很难避免的问题。如何协调利用资本、利用市场而实现中国电影的艺术化生产就始终成为相伴的矛盾。 但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推动向市场转变的路径不可逆转,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意识也必须确立,于是市场体制的确立就引发出更多更高的要求。40年至今,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的得与失是需要做研究和调整的,但是市场体制的确立对于电影而言极其重要,比如催发出中国文化产业方面第一个法规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将电影放置在法律的轨道上是极大的进步,但何以落实遵守却成为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对于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电影审查制度,而不是人们期待的分级制度的认识也依然存在差异,从审查制度而言,总体是适应计划经济下中国电影的生产发行和观赏的要求,而计划经济下分众化的要求却一时半刻不能得到满足。期望电影的自由创作和分级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也是必然要实行,却遭遇到现实落实的时机难题。人们已经习惯了审查制度,它也同时能够产生一些很好的作品,却越来越激烈地发生审查需要保护青少年的主体意旨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的难题。创作者被激发出来的多样性的自由创作欲望,却总是觉得受到了委屈,而大众对于电影能够多样性满足的欲望,在缺少一种体制性的行业或者市场分众的游戏规则制约下,也产生了很大的疑惑误区。然而,市场化体制下产生了过去电影很难想象的发展态势,比如院线制度就是改革的成果,关于电影和产业的投资之间的各种关系呈现,从最初的电影公司到条块分割,到跨越地区的全国性的不同院线构建,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基本组成构架。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形成产业性的支撑性还是产业政策,造就了中国成为世界数一数二市场的事实。注重电影市场的收益回报的目标,也使得中国电影越来越重视它的票房,中国电影某种程度上的股份或集团制之间的得失也在其中呈现。探索市场化体制下中外的合拍,既保持中国电影本身市场的重要地位,又探索和好莱坞以及来自于国外电影在同场竞争之中的认知观念等,归结成中国电影的市场体制下新的探索需要,但无论如何,业经形成、并且已经在和世界靠拢的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必然逐步向更完善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