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①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大规模减贫计划,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以来,在消除绝对贫困上取得决定性成就,基本摆脱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局面,即将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③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一次集中体现,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能力。 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彰显了全球反贫困事业“中国之制”的独特优势,呈现出增长减贫的路径特征、精准扶贫的施策逻辑,并将市场化脱贫与调节不平等以抑制贫困结合,实现了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发挥的有效协同。中国超常规、综合化的脱贫攻坚战略和精准扶贫方略成功执行的背后,发挥基础支撑功能的制度安排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制度运行逻辑?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制度取向、结构与效能,并为中国推进新时期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际减贫话语权提供研究启示。 一、从社会主义本质与国情特征理解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制度取向 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的事业,它通过推翻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消除贫困与两极分化,“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④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力发展,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底线标准。邓小平指出:“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生命力。习近平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要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⑥ 中国的贫困问题具有鲜明的国情特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与新兴市场,既面临增长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下的区域贫困难题,也无法回避因市场失灵及不平等而产生的弱势群体贫困痼疾,由此形成结构性贫困与社会排斥型贫困交织的混合贫困,其本质上是增长不足、发展失衡与经济不平等问题的叠加共振。中国以制度创新、结构变革与科学发展推动这一混合型贫困问题的系统解决,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既体现率先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大国担当,又为全球包容增长与共享发展注入最大减贫动能、贡献了减贫智慧,并成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支撑。 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结果。经过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以及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在21世纪初摆脱全国性大规模贫困局面,扶贫开发战略重心转为农村及特定区域发展脱贫。但是,粗放式扶贫的边际减贫效应衰减,亟需扶贫方略革新以提升精准性与效率。党的十八大之后,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目标硬约束,瞄准贫困县与建档立卡户、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决战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的应然之举。当前脱贫进入收官期、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破除剩余贫困痼疾、防止因疫因灾返贫致贫、治理相对贫困成为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建设的新要义及未雨绸缪之举,目标焦点转为解决“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⑦重点支持以老弱病残人口为主的剩余贫困或隐性贫困群体、未建档立卡但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村户、因脱贫质量低或外生冲击(如疫情灾情)可能返贫致贫的脱贫村户及人口,以及遭遇不平等或社会排斥的相对贫困人口。 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作为中国式减贫的核心目标,内生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内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的发展运行中。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制度取向分为三个层次。 (一)制度设计目标是对绝对贫困问题的综合施治与系统解决 全球视域下绝对贫困演进路径及其治理的制度诉求带有多元性:破除后发国家或欠发达经济体的总体或普遍贫困,要走工业化与市场化驱动的增长减贫之路;破解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结构性失衡导致的特定地区或群体贫困,离不开政府功能发挥与市场机制重构;应对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低技能者及失业者贫困,社会安全网、就业扶持、福利制度须发挥必要的保障作用。绝对贫困的时空存续呈现多因交织的复合特征,某一特定阶段的区域贫困往往是增长不足、发展失衡与市场不平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复合型贫困痼疾进行综合施治,提供可动态优化的适宜减贫方案,是系统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制度要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与市场化改革,推进了经济起飞、益贫增长与涓滴效应扩散,在21世纪初摆脱了整体贫困;当涓滴效应衰减、总体增长无法惠及特困地区或人口时,国家实施超常规扶贫战略,打破贫困地区因资源禀赋或社会发育所限而导致的自发市场失灵及增长困境,推动其跨入市场化与现代化轨道,使之脱离结构性贫困陷阱。上述制度的系统设计同时涵盖了对经济不平等及劳动力缺陷所致弱势群体贫困问题的治理关切,即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分配调节、社会保障网构筑,致力于解决受市场排斥的贫困群体的生计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