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的制造业已告别了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获得竞争力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也日趋激烈,仅依靠产品难以维持竞争优势。无论是面临美、德等发达国家重回制造业的外部竞争压力,还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劳动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资源消耗大和处于产业链低端等问题,都迫使我国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在这些背景下,服务型制造这种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1-3]。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物流业及其他服务业相融合的一种新产业形态,其目标是提供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服务型制造通过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而作为制造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正好符合这一经济发展的趋势[4-7]。有效的物流管理不仅能够整合其物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而且能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运作成本,使物流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利润源”[8-10]。其中物流行业所从事的活动与制造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与其他服务业相比具有相对特殊性。 面向服务型制造的特征与要求,有效识别出区域物流体系应有的特征及对应要素,对于研究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区域物流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控制有积极作用。 一、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体系的协同发展分析 (一)服务型制造的特征及对物流服务的新要求 物流服务贯穿于服务型制造网络中的各个环节,是由不同物流活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完成物流服务任务[11]。基于服务型制造模式的特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各类企业和顾客,对物流服务能力就会产生较高的需求,主要有五方面。 (1)动态性。在服务型制造网络中,各节点企业因战略联盟而联结在一起。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各节点企业不断调整自己,进而要求服务型制造网络上的物流服务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个性化服务。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由于顾客对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是复杂、个性、多样的,使得企业需要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等活动,所以需要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3)增值性。服务型制造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是因为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价值链增值,所有物料经过运输、储存、加工、包装以及个性化定制等过程,实现时间及空间上的价值增值[12]。所以物流服务增值能力与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值能力密不可分。 (4)契约性。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物流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物流费用、交货期等问题都需要在提供物流服务前约定好,这就需要以契约或合同的形式对相关要求和内容进行说明,以保障整个生产过程顺利有效地进行。 (5)联动性。在服务型制造运行过程中,服务型制造主体的决策、计划及现场控制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3],这就要求区域物流体系要匹配服务型制造需求的更新与变化。 (二)区域物流体系对服务型制造运行的支撑分析 区域物流体系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结构性概念,是一种全局优化的物流系统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具有工具性特征的区域性物流控制思想。一般地,区域物流体系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区位条件、区域经济水平、区域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区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提供具有集成性、公共性的完整物流功能[14-16]。因此,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区域物流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区域物流体系功能描述
功能 | 解释说明 | |
基础支撑 | 表明区域物流体系为制造业及其他产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即为制造业及其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 |
信息交互 |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制造业间的信息交互;二是区域物流体系内多主体间的信息交互,传递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关信息 | |
资源整合 | 为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物流服务,在一定区域内整合多个主体的物流设施、人力资源等相关资源 | |
多主体协调 | 协调区域物流体系内多主体间的目标、运作衔接等,保障区域物流有序运作 | |
效益均衡 | 在协调多主体共同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在保证区域物流体系运行效益的同时依据某种既定契约分配利益 | |
共担风险 | 区域物流体系的多主体共同承担物流服务及相关风险,保障区域物流服务及服务对象的业务有序运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