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影①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一个电影研究的热点。在对电影被技术化或因媒介技术而改变的深度体认,及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新景观”或“新感知”。②国内外很多学者从技术与电影叙事的可能性或美学建构层面,对互动电影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例如,Mind-Game Film或谜题电影或电脑游戏与电影互涉的相关研究,在叙事的内部结构中,探索了通过悬念的设计与观众的阅读理解式参与形成互动的效果。③从技术与媒介平台的角度来看,《黑镜:潘达斯奈基》(以下简称《黑镜》)成为了分析频率最高的案例。大部分学者通过跨媒体分析,指出该片融合了两种媒介特性,产生出新的叙事特征。④有学者指出,“跨媒体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并非媒体平台的简单相加,其洞见在于“故事世界”等理论的拓展与构建。⑤ 同时,大量学者注意到了电脑游戏,尤其是VR游戏与互动电影的关系,两种媒介之间的结合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美学层面,都会给传统的电影叙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冲击。其中,Glorianna Davenport强调了互动电影赋予观众选择的多元性,及其对电影、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传统关系的基础性改变。⑥有学者用了“新生”来形容两种媒介的融合与碰撞。持类似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电影与游戏的融合并进是趋势,而互动电影将会集电影和游戏的优点于一身,成为极具感染力的叙事新载体。⑦类似的充满热情、希望与肯定的研究数量可观,对互动电影的特性可以总结为:观众能够选择、驱动叙事;三维特性;与游戏高度相似但叙事仍是主导;观众/用户的选择深刻地影响了故事的体验方式;互动和参与如何相互重塑。⑧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⑨当下学者们热议的互动电影,尤其以《黑镜》为代表,仅仅是给观众提供了多种剧情线索选择的电影吗?VR技术平台带来的沉浸式电影在真实或奇观的建构方面可以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其他技术的加持,是否可以创造出更具真实性与交互性的电影?它潜在的叙事能力如何?对照巴赞的美学体系,尤其是“摄影影像的本体论”,⑩这种交互电影还是电影吗? 一、互动电影:有限的初级树状分岔叙事 (一)内部闭合的互动:溯源与暗流 游戏的重新开始(restart)是早期互动电影的发源模式。无论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上展出的“Kino-Automat”,还是1983年的“Dragon’s Lair”。同样,restart模式在常规电影中也为数众多。《机遇之歌》中男主人公赶火车的三次选择,《罗拉快跑》《滑动门》中的三次重演,也使用了类似的模式。众多学者将其视为在叙事的内部结构中的互动电影。(11)但这类互动必须基于观众对restart的认可,对叙事的理解、接受与深度参与。创作者也没有尝试在VCD或DVD之类当时已有的技术平台上设计互动的行动。(12) 与此类似的是具有环形叙事特征的电影。如《暴雨将至》《低俗小说》等,其本身在叙事时间上形成了“蛇咬尾巴”的环形结构,意味着如果以叙事中每一个时间节点作为切口,观众也可以通过DVD、PC端、视频网络平台实现互动,即从任何一个切口进入观看影片。此外,“碎片+数据库”式的电影也具备上述互动的可能。此类影片为数不多。《记忆碎片》最为典型。《记忆碎片》一共有45个情节,意味着观众可以从内部45个碎片/情节任意一个点进入/观看,都可以完成叙事。这种互动叙事基于剧本设计中的碎片化情节与内部闭合的系统。碎片化情节基于主人公短时记忆能力的丧失(彩色部分),叙事时间为顺序,但实际可以随机切入。另一部分的叙事是主人公验证配角的短时记忆丧失是否属实(黑白部分)。由此,形成复杂的双向结构:一部分叙事时间从未来向后(过去)发展;另一部分从过去向前(未来)发展;双向同时发生。设置45个入口并从其中任意一点接入,但还得按照入口所具有的时间点顺序观看,无法再提供其他互动,其互动性有限。 (二)有限的互动:初级的树状分岔叙事 相对上述案例,《黑镜》的树状分岔叙事可谓是互动叙事的质的提升。《黑镜》具有庞大叙事线索和16个主要结局。影片中总共有30处进行了情节交互的设计,每一个交互端口都有两或三条不同路径。这导致影片最终的素材(成片)共计五个多小时。在每一条叙事线索上都设计了情节点分支,观众需要在屏幕前进行点选,替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出选择,才能达到最后的结局。《黑镜》跨越了电影和游戏两重媒介,将两者聚合成了一个新的超文本;组织形式呈现为内层的电影文本与外层的电子游戏程式文本的双层结构,两者通过链接技术形成了一个新的超文本,也具有超文本的链接特性。(13) 《黑镜》的互动确实为电影叙事的一次突破。在《公民凯恩》的经典段落“卖凯恩”中,观众可以通过景深-长镜头体系自由选择注意力的焦点,但整个画面内容本身还是由创作者控制和提供;观众不能选择情节以及由此产生不同的结局与主题。在《黑镜》中观众确实可以通过每一次的选择,主导叙事的建构,形成不同的情节、结局,甚至是主题。尽管《黑镜》的互动模式在接收平台、观影体验、交互架构上存在明显问题,为人诟病,但数字叙事互动性的特征、超文本的形式,以及大数据“相关性”驱动内容创作的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相关论断。(14)在电影叙事的角度,《黑镜》建构出的互动效果超越了景深-长镜头所能提供的“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叙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