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20)01-0077-10 doi:10.14003/j.cnki.mzysyj.2020.01.10 进入21世纪以来,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持续发力,年轻一代导演则不断涌现,国产艺术电影无论是在电影内容,还是形式的探索上,都获得了新的进展。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重构作用于电影生态,影响深远,原本概念和范畴并不那么清晰的艺术电影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混融和多元的空间里。近年来,对国产艺术电影发展的选择、困境和对策的检视与讨论的声音一直存在,然而,面对当今多义复杂的新语境和日益被拓展的结构空间,中国艺术电影如何自处和良性发展,值得思考和探讨。 一、国产艺术电影谱系:“看”与被选择 (一)何为艺术电影 在电影的评价序列中,一直存在着对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抑或文艺片和商业电影的泾渭划分。然而,在真正对具体电影文本进行仔细甄别时,其间却充满模糊性和暧昧性,分明的泾渭似乎无法被辨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仿佛只存在于抽象的概念空间中。何为艺术电影?一直以来,其各种定义聚讼纷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学者谈到文艺片、艺术片、商业片之间的关系时,如是言:“商业片其出发点是票房,从创意、编撰、表演和宣传发行都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与市场存在一种妥协和合谋的关系。文艺片则不仅仅是为了商业价值,还有电影人的某种文化追求。如果它再走远一点,也就变成实验性质的艺术片或者‘艺术电影’。”①商业电影、文艺片和艺术电影的区别源于其追求目的的不尽相同。《电影艺术词典》为艺术电影下了这样的定义:“艺术电影专指那种观念新颖、趣味高雅、技巧考究、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影片。”至于它与商业电影的关系,独具意义:“(艺术电影)在观念上的创新突破、在艺术技巧上的大胆探索,常很快为一般商业电影所采用,从而带动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②台湾学者廖炳惠的《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一文认为:艺术电影“在技巧的实验与叙事手法上,都有其自主性与企图,而这些和主流的商业电影(特别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是有所区隔的。”③显然,艺术电影无论是形式和内容上,都不乏对“新”的追求,从表达诉求方面偏重作者性,而这也决定了它与商业电影的本质区别。 “艺术电影”作为一个术语的出现,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8年,一家名为“艺术电影公司”的制片公司在法国成立。当时的电影作为一种新式的玩意出现了约十多年,被视为下里巴人欣赏的玩意,趣味低级,更遑论“艺术”二字。于是,艺术电影公司以艺术为主要追求,专门请著名作家和演员拍摄有高雅趣味的影片。随着电影的不断发展,现今艺术电影的概念和一百多年前的显然不完全相同,然而其中的精神内核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党同伐异》作为早期世界电影史上的艺术电影代表作之一,它的出现颠覆了大众对电影常规的认知,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导演格里菲斯均完全打破了往常的表现手法,自然逃脱不了观众在观影时感到被“冒犯”的命运,最终票房的巨大亏损,亦印证了艺术电影和票房原生的抵牾关系。大卫·波德维尔则从其他维度定义艺术电影,他认为:“艺术电影是以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淡化因果逻辑关系和对写实与逼真表达性的强调为特征的。”他还从和观众的关系出发去解释艺术电影的特征:“对于观众来说,艺术电影的主要标志就是它的不确定性”④。和不确定性相对应的是确定性,确定性是类型片的内在叙事逻辑。观众在观影时,对影片叙事的发展有潜在的期待视野,这是好莱坞类型电影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秘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故事的发展和观影心理完全一致时,会出现相应的观影疲劳——故成功的类型电影或言商业电影可以做到精确把握大众微妙的心理需求,在确定性的基础上赋予其不确定性,产生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确定性意味着连续、完整、清晰,反之,不确定性则意味着断裂、破碎、模糊。在艺术电影中,不确定性成为影片的基调,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观影伊始就被打破。影片的观看作为一种沉浸的艺术,电影和观众之间的最佳缝合来自人们对于它的认同感,当认同感无法建立时,观众心里会出现自然的排斥机制,这大抵是艺术电影和大众之间长久以来无法避免的关系怪圈。不同于商业电影中对观众心理的迎合,艺术电影导演往往在影片中执着于个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本身的观照和表达。导演刁亦男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他对电影中不确定性的理解,为艺术电影的不确定性做了最佳注解:“我就想抓住一种永远的不确定感,直到结尾”“男人和女人关系的不确定性是最有张力和最有意思的……我要的是不确定性,这就是我对情感的认识”。⑤ 无论在世界电影史还是中国电影史上,艺术电影往往受制于诸多因素,然而它们的发展并未因此止步。从《公民凯恩》到《低俗小说》再到《小丑》,从《小城之春》到《霸王别姬》再到《南方车站的夜晚》,艺术电影拓展了电影形式上的边界,其内核指向叙事之外的精神修辞,它们通过各自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某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每部艺术电影自有其法则,成为广义电影序列中的“严肃艺术”,脱离了看世界的惯常方式,从而通过一种更复杂、更暧昧的再现,进入更真实的现实。 (二)现状:被看见的和被偏好的 日本电影导演是枝裕和曾表达过“电影只分有趣和无趣”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对电影的态度。电影从诞生伊始,迄今有百年的历史,“第七艺术宣言”为它的艺术性发起辩护。从巴赞“电影是什么”的拷问直至今日,想必并没有人会质疑“电影是艺术”这一类似于公理的存在。同时,电影的传播和流通方式决定了其大众性和商业性。艺术性和商业性对电影而言,像一对双生花,相互背离,又彼此依存。 从历史的维度看,艺术电影并不是一个完全静态的概念,它随着历史背景、历史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发展。新时期以来,国产艺术电影先后在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努力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第四代”力图突破传统电影观念的桎梏,拉开了新时期艺术电影创作的帷幕。“第五代”颠覆了影像语言,让中国电影开始被世界认识和关注。如果说“第四代”和“第五代”的作品是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艺术电影的话,“第六代”则在影片中聚焦于个人记忆、颠覆个体的精神世界。实际上,艺术电影在票房上始终无法与商业电影抗衡。第五代导演何群曾说过:“《黄土地》的拷贝卖得并不是特别好,大概30多个。从普通观众的层面来看,《黄土地》并不是非常通俗的,从形式上、从影片的节奏上,对大多数观众来说,《黄土地》是一部艺术片,而非商业片。从导演和创作手法上来说,我们也的确没有考虑去迎合观众的趣味,而是更想通过影像来表达思想和追求。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整体都呈这种状况,那就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要远远大于对市场的欲望。”⑥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国电影进入产业化时期。面对电影市场中的商业大片热潮,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其声音日渐被掩盖,甚至消失在一片商业营销中,如何被观众“看到”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电影面临的困境。2014年,电影《白日焰火》在“金熊奖”的加持下收获亿元票房,很多人认为艺术电影的春天已来临。但是,《白日焰火》的成功首先倚靠其类型电影的外壳,其次来自廖凡、桂纶镁等主演的明星号召力,它的成功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事实证明,《白日焰火》之后的国产艺术电影之路走得并不顺遂。2016年,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首日票房27.7万元,排片仅2%。制作人方励的“惊人一跪”为该片增加了话题热度,随之而来的是排片率的上升,《百鸟朝凤》最终以超过8500万元的票房成为艺术电影的一个经典营销案例。在这一话题的带动下,艺术电影再次被大众关注和讨论。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被细化,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