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20)02-0057-10 1924年在中国电影史上之所以是一个神奇的时间点,主要基于如下考虑:首先,中国民族制片业得到迅速发展,大大小小的电影公司纷纷成立,如天一电影公司、神州电影公司等;其次,为了配合风起云涌的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专业学校也随之出现,这些电影专业学校大多是依托电影公司成立,目的是培养专业的电影从业人员,这也促成了电影专业制作人才与教师队伍共享的授课方式。“当时国人所办的影戏学校有:大中华影戏学校、大陆影戏学校、中华电影公司、中华影片戏剧研究社、民新影戏专门学校、光华影戏学校、明星影戏学校、昌明影戏学校、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等14所,外人所办的影戏学校有贝兰电影传习所、美亚电影传习所、中西影戏学校等3所。”[1]最后,一些关于电影是什么,该如何拍摄,如何进行剧本写作等相关专著以各种形式出版发行,如《电影讲义》、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以及徐卓呆的《影戏学》。这些早期影人在电影实业创立之初所产生的思想火花为中国电影后续的辉煌和美学形态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也在这一年,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由汪煦昌和徐琥创办,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电影专业学校之一。《电影讲义》①是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的讲义,写于1924年7月至1928年4月间,撰写者有周剑云、陈醉云、汪煦昌,由上海福州路天东书局出版发行。《电影讲义》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最为前沿的电影创作的观念,并融入了大量的关于“影戏”的创作理念。因此,对它的考察不仅能够深入地理解中国早期电影人的“影戏”观,也同时能体会到他们筚路蓝缕的从业精神。 一、周剑云与《电影讲义》 周剑云是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人物,虽为明星公司三剑客之一,但鲜有人着笔论述。在明星公司多次面临生死转折时,他都能运筹帷幄,巧妙周旋,最终化险为夷。周剑云作为一位出版人,将电影与出版结合在一起,将相当的精力投入电影的文化传播和理论发展中,其贡献值得我们关注。 周剑云从1914年踏入新剧创作,到1922年转向电影,这8年的时间里,他于《繁华杂志》先后发表了39篇关于新剧的评议文章,出版了3本著作——《鞠部丛刊(上下)》《王正廷博士演讲集》《商业实用图书》,创办了《解放画报》,同时兼任《大鼓书词汇编》的校对者。周剑云这一时期的活动一方面促成了他与郑正秋因剧评而结缘,另一方面充分显示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人文素养。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周剑云只是承担文书兼管营业的责任,但是,随着郑介诚的病逝和任矜苹的辞职,“明星五虎将”变成了“明星三巨头”之后,周剑云开始全权负责公司的对外交际、国内外的发行,直到明星公司毁于战火。 有感于电影人才的缺乏,从法国学摄影归来的汪煦昌在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之初就招收学员达300多人。汪煦昌认为:“我国电影界的同志们,很富于模仿的本领,也不乏创造的天才,惟有对于学理上太少贡献。”[2]3当时讲授课程并无讲义,于是,汪熙昌特约洪深、周剑云、程步高、陈醉云撰写讲义。由于这几位撰稿人都有固定职业,工作繁忙,“又都自谦对于‘电影学’没有深切的研究”,[2]3故都迟迟不肯动笔。当时汪煦昌创办神州影片公司,忙于拍摄新片;周剑云为明星公司发展华南影业,奔波于香港、广州;洪深忙于授课,“始终未暇动笔”;[2]3程步高担任《电影杂志》的编辑,也无暇及此,因此,讲义不能如期刊印。后来,周剑云“在旅行中写了两种寄来”,[2]3陈醉云“在上海写了一种”,[2]3四年之后终于问世。这部颇费周折的《电影讲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关于电影创作和理论分析的教材。全书分为四个板块:影戏概论、编剧学、摄影学、导演学。除了导演学这部分注明具体撰写者外,其余部分均没有署名,笔者根据三人履历和“赘言”的内容,可以推测出:影戏概论、编剧学部分是由周剑云完成,摄影学部分是由汪煦昌完成的,陈醉云是导演学部分的撰写者,这一点与郦苏元在《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中提到的看法有所不同。郦苏元书中这样论述:据此推测,《电影讲义》估计写于1924年至1925年间。全书共计九万字,除导演学末尾有一九二四,十一,二四,醉云于上海字样,署名为陈醉云所作外,其他均无作者姓名。《申报》报道中说影戏概论为周剑云和汪煦昌两人合著,而1934年出版的《联华年鉴》中所载的《中国历来电影出版物调查》一文则认为作者乃周剑云一人。编剧学一部分按照《申报》报道所说,由周剑云和程步高合著,而摄影学一部分的作者似应是汪煦昌。正如汪煦昌不断地在“赘言”中提到,“多少可以灌输一点萌芽的学理于不知电影为何物的人们心目中”,由此而形成了《电影讲义》。有意思的是,翻开《电影讲义》,通篇都是以“影戏”称,而电影一词仅出现在讲义的封面上,个中缘由将会在下文中详细论述。 当时在明星公司担任管理之职的周剑云无疑是《电影讲义》的主要撰写者,在他撰写的两部分,即影戏概论和编剧学中,无不在阐述他的“影戏观”,并采用大量的史料铺陈,详细阐述了其理论生成的背景。在整个讲义第一部分影戏概论中,就分为十章:一,影戏之名称;二,影戏之源流;三,影戏之历史;四,影戏之原质;五,影戏之使命;六,影戏之功效;七,影戏之种类;八,影戏之两大劣点;九,影戏之国家色彩;十,中国影戏之前途。每一个标题都以“影戏”来命名当时的电影,可见他和他的朋友们将“电影”与“戏剧”两者视为一体。他也在编剧学写作过程中一再强调编剧应具有“戏”的思维,将银幕与舞台、小说的亲缘关系进行论述,强调电影剧本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