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意识形态批评”? 要知道何谓“意识形态批评”,必须先弄清何谓“意识形态”。按照现在的共识,认识并第一个使用“意识形态”(idéologie)一词的是法国哲学家托拉西(Destutt deTracy,1754-1836)。他在1796年的一次题为《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的演讲中把作为一切科学基础的观念科学称为“意识形态”,之后又出版四卷本的著作,专门探讨认识的起源、界限和可靠性等诸多问题。所以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应该译为“观念学”,“意识形态学家”也应该译为“观念学家”。 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属于认识论范畴,后来其涵义开始向马克思的政治学过渡,其间,拿破仑起了“桥梁”作用。作为时任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是赞同“意识形态学家”的主张的,并且吸收了他们的一些观念来制定新的宪法。但不久发现他们提出的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对他的独裁野心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开始打压。“几乎所有各类宗教和哲学都被谴责为意识形态。这个词本身已成为一个死命压制反对派以抚掌摇摇欲坠的政权的皇帝手中的武器。”①由此,“意识形态”一词开始呈现出浓浓的政治学色彩。 1945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中,第一次将“意识形态”概念引入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大大提升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影响和地位。当然,马克思在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时前后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在前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认为意识形态学家们不从现实生活出发而是从虚幻的观念出发,将观念冲突视为社会问题的根源,遮盖了现实矛盾,这样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歪曲的、甚至颠倒的反映,因此在认识论上是虚假的、错误的。在后期,马克思则持中性化的态度,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是对现实真实的反映,也可以是虚假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意识形态”的概念大体呈现出以下几种走向。一是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列宁在1902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认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②。“科学的意识形态”代表着马克思所倡导的无产阶级的最高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所以,意识形态、阶级意识和科学三者应该是一体的。在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中,马克思的否定色彩不见了踪影。 二是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在《狱中札记》一书中,葛兰西提出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思想。在葛兰西看来,现代国家中的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抵御无产阶级强大的军事进攻,就是占有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胜利,也必须获得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行是一种教育关系,实践基础是市民社会的出现,实现主体是知识分子,实践路径是由运动战转向阵地战。可以看出,比起列宁,葛兰西更加重视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功能。 三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概念。与列宁相反,法兰克福学派基本继承了马克思前期的否定和批判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掩蔽、扭曲了现实生活,因而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的任务就是还原社会真相,揭示人的本质。他们把科技本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因为它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社会的工具。霍克海默认为,科技作为生产力渗透到社会组织的方方面面,时时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马尔库塞看到了科技对人的异化,明确指出,“异化了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进步的成就公然蔑视意识形态的牢靠和辩护;在它们的法庭面前,它们的合理性的‘虚假意识’成了真实意识”③。哈贝马斯认为,科技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即技术统治论的意识形态,它隐蔽性更强,效力更大,影响更广。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来说,意识形态理论、社会批判和发达工业社会的分析是三位一体的。 四是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是阿尔都塞。他在《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列宁和哲学》等著作中强调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意识形态。科学是纯粹的理论认识,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具有真理性,与利益无关;而意识形态是指向实践的和社会的,表达了人类与世界的想象关系,具有梦幻性和虚无性,受阶级利益支配。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国家机器,发挥着建构主体的作用,将个体召唤为主体。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表象体系,因此永远存在。 五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曼海姆。他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虽然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但并不情愿做马克思主义的注脚,而是有所背离和批判。曼海姆认为,马克思只是将其对手(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视为意识形态,而将自己排除在外,这是片面的、不彻底的,最多只能算对意识形态总体概念的特殊阐述。因此,需要建立一门超越阶级、超越党派的意识形态学说,即知识社会学。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其实是所有社会集团思想的代名词,等于宣布了意识形态的终结,从而开辟了一条有别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路径。